这个我先给个一些那些新闻专业的心得和他们的论文 不知道副不符合您的要求
给您介绍本书哈,我新闻专业同学说很好:
全能记者必备/(美) 凯利·莱特尔(Kelly leiter), 朱利安·哈里斯(Julian Harriss), 斯坦利·约翰逊(Stanley Johnson)著
再给您些别人的说法 希望有用:
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
一、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
四、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最好的提问应该是“闭合式”和“开放式”很好的结合:
(1)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2)善问才能取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3)善问能提高采访效率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反问 。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提的问题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
提的问题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让信源感到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社会影响和威望,感到他是作为专家被采访的;要让信源感到他在为社会公众事业服务;
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他不回答你的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要让被采访者感到在伸张正义;要让被采访者感觉到他的意见对公众很重要;
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
按问题重要性排列,以防采访时间到了,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问;
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记者与被采访者已经建立了某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即使在这个时候,被采访者决定终止采访,记者也已经获得了所需要的基本重要信息)。
采访问题的设计:
你的读者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最新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公众最感兴趣的事实?问题要简短、直截了当、具体;
不要提模糊、抽象、概念性的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能获得具体的数字、事实;
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不问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不问令被采访者难堪或显示他愚蠢的问题
不要问有成见或偏见的问题
为了争取被采访者的信任和尊重,衣着要得体。比如,男记者在正式采访时,应西装领带(不能象电视摄像或摄影记者那样衣着随便)。你的衣着表明你重视被采访者、尊重被采访者。你尊重他,他就会尊重你。否则,他就不会给你很多采访时间;
采访一定要守时;
重要的采访在开始时,不妨与被采访者轻松地交谈几句,使被采访者放松警惕;
记者要控制采访的全过程。如果被采访者笼统地回答问题,记者必须通过提具体的问题,让他回到正题上来;
记者在采访中,不要与被采访者争吵。如果被采访者发现记者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不会放松地和信任地与被采访者交谈
五、如何做笔记和记录
没有强烈的目的和意图,没有有选择的加以记忆,就会出现记忆材料流失的现象。解决办法是:学会记录。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
1.心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强记心中。心理学叫“有意识记”。
在以下情况下最好用心记: 采访普通群众,即闲聊;遇到的事实稍纵即逝;受客观条件限制,不便用笔和纸作记录;(隐性采访)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不允许作文字笔录。
心记有什么好处?一、不容易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二、不容易分散记者观察和思考的注意力;三、有些场合心记是唯一的选择。
心记的缺陷:容易忘记,不易掌握
2.笔记 :
记者采访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采访本的记录方式。
记笔记的形式:
详记:“有闻必录”;
简记:有针对性的在采访本上记一些重点的、有意义的、主要的事实和内容或一些易忘的材料,如数字、人名、地名、物名、精彩的语言等;
缩记:可使用一些自己创造的简便的符号代替繁杂的词句。如社会主义——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四~等
笔记的记录内容
记眼睛所见的有特色的事物(看到)
人:外貌特征、衣着服饰、神情举止
物:形状、颜色、特点
景: 采访现场的环境、布置、陈设的特点
天:气候特点对新闻事物的影响
地:现场的地理、环境、条件对新闻事件的影响
记录被采访人陈述的语言(听到)
记重点的材料:即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点、关键点以及连接点
记人物的思想和见解:记事不记脑,等于丢了宝
记人物生动的有个性的语言
记下全部重要讲话(领导人讲话、记者招待会的讲话)
记下易忘点:数字、人名、地名、物名
记下背景材料
记下自己的所思、疑问点(想到)
复核记录材料(采访结束时与被采访人、有关领导、知情人复核)
采访本切忌都记满,一定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以补记一些材料,以及方便采访过程中记录记者本人的思考、疑问、备注。
3.画记 :
它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录象以及现场作的图画。
通常是指画图。要求:一快、二准、三形象。(好比绘画中的速写,用粗线条画下一件事物的大致轮廓)画图对丰富新闻报道形式有显著作用。
4.录音记录 :
就是用录音机或者录音笔作采访记录。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特别是人物专访常用录音记录。
好处:记录真实、准确,而且可以作为资料和证据;也便于记者腾出手来倾听、观察和思考,也方便用于隐性采访。
缺陷:采访对象不一定适应;后期整理比较费时;录音效果不一定好;设备本身需要准备充分。
尽管我们对记录有诸多形式,但最根本的形式还是笔记和心记。在心记和笔记的选择中,可以根据记者个人的习惯和采访的实际来取舍、侧重,相互补充。画记和录音记录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益补充。录音记录一般情况下能少用则少用,技术的手段最好用来解决技术性难题。
再给您一个关于心理调控的论文 希望有用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艺术
摘要:整个新闻采访活动贯穿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采访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因素有关。要使新闻采访活动取得最佳效果,首先要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并进行相应调控;其次,记者作为采访主体,必须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控制技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采访心理找出其中的一般规律,在新闻采访时做好心理分析和调控,以取得采访的成功。
关键词:新闻采访 心理分析心理调控记者采访对象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首先必须摸清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以指导自己的采访活动。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双方知识、观念、认知、愿望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互动的,两者的心理状态往往相互影响,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调整自身的心态,同时注意并引导对方的心理。就是要做到,既要分析和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也要注意自我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调控方法。
一、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调控
1.尊重对方、相待以诚
尊重采访对象是记者起码的道德修养,尊重他人意味着对其社会价值的认同,意味着对他人人格的肯定。尊重能够拨动他人的心弦,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为采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同志去北京一家精神病院采访一位女患者,原定的提问是:“你什么时间得的精神病?”赵忠祥觉得这话太刺激患者,未免有不尊重他人之嫌,便委婉地问:“您在医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觉得怎样不好?”患者是一位病愈即将出院的小学教师,她觉得赵忠祥亲切可信,便爽快地回答了他的一系列提问。节目播出后,效果很好,很多观众纷纷打来电话,询问这位患者的近况,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与沟通的作用。
2.因势利导、平和情绪
情绪表明一个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一般说来,当情绪低沉、忧郁、不安、紧张之时,人们不愿意交谈。记者在采访时,如果发现采访对象情绪不佳,对采访反应不积极,记者就应该因势利导地做些工作,先要平和稳定其不安情绪,慢慢地切入其心理,解除采访对象的心理戒备。使采访对象情绪放松的方法有很多:尽量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谈话环境,如办公室、家或工作的地方;在闲聊中有意无意地问上几个想问的问题;一同散步或一同劳动时采访;顺从采访对象不过分的要求,如吸烟、开窗等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记者自己的情绪一定要放轻松,不骄不躁,说话要平缓、谦虚,切忌“霸王硬上弓”式的蛮横口吻。
3.寻找“相近”、激起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大诗人白居易与素昧平生的歌女相谈甚为投机,只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相近点”——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不必“曾相识”。采访中记者往往是与不相识的人打交道,要想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就得在这个“同”字上下功夫。
心理学认为,人们总是有认同心理,愿意与那些在个人特征、个人品格、个人经历方面与自己相近的人交往,以期找到共同语言。记者与采访对象可以找到许多方面的共同点,如年龄、爱好、个性、职业等,都可视作采访中双方的“接近点”,造成感情与思想的平等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甚至获得“一见如故”的最佳效果。
此外,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也善用此方法与嘉宾进行友善、平等的交流,往往能够引起采访对象的共鸣,获得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现场气氛变得十分融洽。
4.层层渗透、潜移默化
社会交往是一个由浅入深,从表及里的层层推进过程。记者采访时,特别是做人物专访时,不要只想着一蹴而就,立即就能挖到有价值、有趣味的材料,切忌急功近利。采用层层渗透、潜移默化的采访方法来对付那些棘手的采访对象,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前几年,《现代人报》女记者刘丹到大寨采访,她被拒之门外,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深知这些年来大寨人的委屈境地,也理解大寨人的心理创伤,她要用满腔的热忱去接近他们,关注他们。当年的老英雄贾承让一听说她是来采访的记者,就立即扭头蹒跚地走向自己的家门,刘丹来采访之前就了解到他有腰疼痼疾,在老英雄下石梯时,紧随其后的她主动地上前搀扶老英雄,以防他跌倒。这一举动让贾承让感觉到了她的与众不同,感觉到她对大寨人的理解和同情,将憋闷了多少年的心里话全部告诉了记者。同样的,她以一颗理解的心潜移默化地“俘获”了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得到了大寨人的认可,写出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字。
新闻采访是比较复杂的心理互动过程,记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调控,以充分调动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使采访顺利进行。
二、采访者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新闻记者“高风险”、“重经验”的行业特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记者的心理素质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1、采访情绪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一般来说,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采访情绪相应地分为采访心境、采访激情和现场应激三个部分。
(1)采访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弥散性,也就是情绪扩散到行为,所以记者的心境好、坏、顺、逆,将直接影响采访效绩。
当记者受肯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昂扬而喜悦,其待人接物便充满热情,工作效率自然也高;当记者受否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忧愁而沮丧,或者躁动不安,待人接物乖张谬悖,采访效率明显低落。比如,浙江某都市报有一位记者擅长写“调查报道”,但是有一个阶段突然发现其报道质量明显下降,材料单薄、结构破碎,提问时辞不达意,应对时恍惚滞涩,与其常态相比,判若两人。报社和她深谈才发现她的新闻作品在网上被人恶意贬损为“低俗”,有妒贤嫉能者甚至在网上对她组织围攻,导致她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以至于后来一介入采访就发生心理障碍:“我的写法有品位问题吗?”
这样的心境,必须经过一个很长阶段的调整才能恢复常态。
(2)现场应激。如何判定一个记者的优劣,怎么评估一个记者的心理素质,“应激能力”差不多就是最重要的指标了。
应激,通常是指记者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的情绪状态,是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那么,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现代心理学认为,一是记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场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二是记者已有的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一句话,记者的从业经验在应激状态时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电光石火,不假思索”,应对当否,全靠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可见,一名优秀记者的成就决非“速成”。
(3)采访激情。记者的激情又被称为“新闻热情”,有了新闻热情,才有新闻史上所有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但是新闻热情又应该是一种理性控制下的、深藏不露的“地火”,它的张力足以使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拿到新闻事实;但它又必须是“可控”的,内敛的,不能让“热情”影响采访效果。
2、采访表情
(1)采访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人物时,要显得不卑不亢。一名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我和采访对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此时此刻,我并非自然人,而是代表报社、代表媒体、代表公众信息平台,所以要努力做到语言尽可能平直些,提问尽可能简洁些,肢体语言尽可能放松些。切忌强作笑容。
(2)采访一般群众,要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普通群众面前,就切不可摆架子,身段动作不可过多、过大。如反剪双手踱来踱去、大幅度的广场演说状,高谈阔论、无故打断对方话题等都会影响对方的心理,妨碍采访的顺利进行。遇到对方衣着不整,相貌粗陋;或有生理缺陷,或场面污秽等,切不可流露出冷淡、厌恶的情绪,伤害对方自尊心。
(3)采访特殊情绪状态的对象时,表情动作要作特殊处理。一般而言,采访社会新闻的记者面临“特殊情绪状态的对象”比较多,怎么恰当地掌握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尤其重要。如访问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劳模,采访一位刚刚失去儿子的妈妈,或刚刚遭受赛场重挫的运动员,记者进屋时的步履要轻些、慢些,语调要深沉点,语速要稳健些,衣着朴素些,要恰当地表露出同情的眼光,使其感到安慰。切不可粗声大气、吵吵嚷嚷地进屋,更不可鲜衣怒马,谈话尤忌滔滔不绝,否则必无结果。
(4)面对强势,不躁不馁。由于“信息公开化”尚未制度化,记者当下采访时遇到最多、最棘手的场合就是“对峙性采访”。所谓“对峙性采访”就是因为种种利益关系而对你的采访或心存戒心、敌意,或心存恐惧,因而搪塞、刁难、狙击、拒绝甚或暴力相待的现象。对抗的双方,一个要“揭”,一个要“捂”,有时候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要正当地使用一些严词峻语反倒能令强势一方“移船就岸”,放低姿态,尤其在必须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时候,新闻记者使用此法更见效果。
三、心理自我防卫和挫折应对
一般而言,记者受挫后必然有所表现,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不安,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防卫”。
应该提倡积极的心理防卫。当发现采写目标难以实现(比如稿件被撤,要求补充采访或大改等),就要求自己作出加倍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之达成。发现目标无法实现(稿件被毙或预定采访变卦),或者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摇“失之东篱,收之桑榆”,采访目标受阻,暂时放弃,以另一方面的成功来弥补损失。很显然,“补偿”对于缓和挫折感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有利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甚至能使记者获得比受挫前更好的机遇。
解决、疏导记者的心理危机,除了强调客体的作用外,主体的自我调节也许更重要。作为个体,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的前提下,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还要有大度乐观的胸怀。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News gathering/Newsinterviewing),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而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2采访的一些具体技巧
2.1采访前的准备
(1)采访动机要正确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首先,收了别人家好处的采访不宜做。其次,为某个人去搞“个人崇拜”的采访不宜做,再者,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做。因为记者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正确的采访动机应是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为了抓到真正的新闻而进行的采访活动。
(2)要有真诚之心
真诚就是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真诚是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记者在工作中的一条基本原则。采访开始前记者应该报着真诚之心跟采访对象真诚相处,只有这样采访工作才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当你遇到对采访冷漠、警惕、敌视,甚至拒绝采访的对象时,真诚的沟通和心理上、感情上的靠近尤其重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让采访对象跟你讲实话,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很真诚的情感修养,去与采访对象和风细雨地磨,这一点你做到了,几乎坚不可摧。
2.2采访中的技巧
(1)提问技巧
1.通过你的问题,在采访一开始就引导他进入你设计好的思路。在逻辑上应该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在提一个尖锐的问题之前应该有两三个问题作铺垫。有时候这样有助于给人一种印象:你是因为他正在说的某些内容才想起了这个尖锐的问题。不要在采访开始时就一下子提尖锐的问题,相反,要打破坚冰,解释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为什么你要找他。在僵局很难打开的时候,说几句奉承话通常会很有效果。
2.开始阶段的问题通常应该是开放式问题,从消息来源最熟悉的话题开始。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营造一种交谈的气氛,这会给你提供关于采访对象、采访主题与想法等的重要线索。
3.不要忘记问关键问题——你的主编让你问的问题,或者将引出支持主题的材料的问题。
4.不能回避令人尴尬的问题。在问完了你能想出的全部预备问题之后,问尖锐问题的时刻最终会到来。只管问就行。
5.不要害怕问幼稚的问题。采访对象知道,你并非无所不知。即使你做了准备工作,也肯定会有你不熟悉的东西。消息来源通常会高兴地填补这种差距。
6.养成追问的习惯,例如“你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追问是一种让采访对象不断说下去的简单方法。
7.有时候,改变一下谈话节奏会有助于采访,例如撤出敏感的质问,将你的笔记本放在一旁。或突然对一个不相关的问题表示极大的兴趣。但是在以后的时间里,一定要回到那个敏感的问题。一个突然的停顿有时候是有用的。当采访对象说完一段话,如果你面带暧昧笑容,盯着他看几秒,采访对象经常会变得不安起来,未假思索地脱口说出关键的问题。
8.不要因为采访对象说“无可奉告”便放弃那个问题。那仅仅是攻坚战的开始。你可以表现的似乎误解了他的话,稍稍改换措辞后重新提问。如果他依然拒不开口,你可以表现的好像他误解了你,用别的方式再次提那个问题。在第三次尝试的时候,假装不相信他会拒绝谈论这个问题。根据他的拒绝,提出一个令人为难的结论,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在接下去的采访中,记者可询问采访对象关于在别处继续采访这篇报道的“指导意见”,或建议不说明出处,或态度变得强硬——你认为奏效的任何方法均可使用。
(2)学会倾听
1.仔细观察并倾听。他的反应如何?他看起来知无不言还是有所隐藏?在他讲一个故事时可以打断他,就他遗漏的情况问一个小问题,或者仅仅试试他的反应。运用你在早期阶段获得的信息来进行判断,你在采访前关于他的预感是否正确。如果他坚持要正规,你可能也要做出公事公办的样子。如果他是轻松和随意的,你也应该那样。但是要提防,采访可能演变成一种你无法控制的漫无边际的闲谈。
2.注意倾听,从中找到你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和线索。注意,你事先选好的主题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只是次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应灵活应对。他偶然间做的评论可能使你写出一篇比原先拟定的好许多的报道。如果是那样,立即进行挖掘。
3.当他在谈话的时候,问自己:我的导语将要写什么内容?我是否理解透了该事件、能够清楚地叙述主题,并且用引语和文献来支持它?我是否掌握了足够的信息,结合他刚告诉我的故事写一篇内容一致的报道。
2.3采访中其他要注意的地方
(1)镜头要尽可能稳
镜头不能摇晃得太厉害,记者应特别注意掌握平衡性,让观众能看清楚画面内容。
(2)注意位置和角度
不能损害被采访对象的个人形象和个人的隐私权等问题,尤其是谈到隐私问题,拍摄过程中更是要特别注意拍摄的角度选择,画面提供给观众的信息必须和新闻事件相关且不要涉及与事件关系不大的个人隐私,画面给人的视觉信息不仅要符合人们观察理解事物的逻辑,还要考虑是否侵犯了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的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