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欠开发”是当前贵州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基本省情的总概括,站在“十五”结束、“十一五”开局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很需要对贵州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新的把握。“欠发达、欠开发”作为基本省情的总概括,为新阶段思考和解决贵州的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认识基础。
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现状根本在于推进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贵州的殷切期望,对贵州的总要求,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主线。
解决“欠发达、欠开发”,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对策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省加快小康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改变“欠发达、欠开发”现状的关键时期。
扩展资料: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的黔中地区,秦朝曾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公元前28年—前25年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最后确立,宋朝开宝年间“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13个行省之一。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统属遵义府改隶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今叙永)划归四川,广西永丰州(后改为贞丰)、荔波,湖广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大体形成了今天贵州的地域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省情教程(第5版)
1、地处云贵高原,平均海拔较高。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2、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3、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矿产资源大省。贵州省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
4、少数民族聚居,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5、菜肴丰盛,具有黔东南特色。
贵州菜又称黔菜,由贵阳菜、黔北菜和少数民族菜等数种风味组成。在明朝初期,贵州菜已趋于成熟,许多菜式都有600多年的历史。
贵州菜肴的一大特色就是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菜家家腌制,食之开胃消食。酸汤则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健脾防结石的功效。酸菜的腌制主要原料为萝卜、白菜、卷心菜等。酸汤的制作又分菜类酸、鱼类酸、肉类酸、米类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
①系统而全面的观点(全方位认识基本特点、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
②发展的观点(是动态系统,优势与劣势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③辨证的观点(有利条件隐藏着不利因素,不利条件也包含有利因素,要正确认识)。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组成部分,山地多,耕地少,旅游资源丰富。
贵州的土地非常的不平整,贵州也属于喀斯特地区,从文化上来看它的民族比较多,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这是比较多的,另外贵州的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他连接着中国西南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