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系统如何生存

2024-11-20 15:15: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的探索为未来上海公共自行车的建设提供了以下六条经验和启示:
  (1)在PPP模式的成功基础上提高项目的造血能力。公私合作经营模式在闵行区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府的执行力、协调力以及充分的资源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快速、全面推广铺平了道路;而企业就能专注提供更好的设备与服务。政府结合“4050工程”向永久提供公共自行车系统一线管理人员,也是双赢的结果。
  从长远来看,则必须提高项目的造血机能,广告应当成为一项有效的收入来源。公共自行车收费是另一个途径,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闵行区将采取办卡收押金,超时扣款的政策;其他如按时收费、按次收费、按月收费的形式均应尝试并总结经验。在惠民的前提下,收费也许只能解决少量的资金问题,但可以规避掉一些需求不高的用户(如休眠卡),而将有限的资源留给使用意愿更高、提升出行质量更多的人群。
  企业可与商家合作,比如商家给予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优惠来促进消费,而与企业分享收益。政府补贴仍可能需要,比如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政府将路内停车的收入用以补贴公共自行车系统。闵行区目前对公交也补贴,在公共自行车取代部分公交出行的情况下,有余地地将一部分公交补贴转为公共自行车补贴。
  (2)在需求管理上达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统一。无论是发卡模式、收费制度、网点设置,还是系统优化、服务提升,闵行的社区与居民均积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对永久公司把握用车需求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这种方式的一个弊端是因为租车免费促生了更多并不迫切的需求;另一个弊端是人口聚集区的需求总量虽然大,但这些地区通常公交服务较好,公共自行车对出行质量的改善比边缘地区要少。因此,应当同时从量和质上来把握公共自行车的需求,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相统一。本课题组所提出的公共自行车出行质量衡量方法,可以作为预测公共自行车出行需求、平衡地区供给、优化整体出行质量的手段。
  (3)在实践上真正体现公共性质。应当保证服务在程序上可以被所有人共享,排他性的使用壁垒制度应予以淘汰。包括即将采取的押金办法以及少量收费措施都可以有效限定用户数量,从而更好地贯彻程序公平性。
  (4)在管理手段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永久公司运用货车摆渡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高峰时段的用车潮汐问题,这与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后台的用车信息管理系统密不可分。而信息技术对于管理的提升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从用户角度,例如,“城市单车”Windows Phone应用已经推出,可以查询杭州、中山、苏州等地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车辆情况,用户可以根据信息来决定去哪里借车、去哪里还车。从企业的角度,可以通过推荐路线和服务点并配合用车优惠的方式来引导用户的用车行为。
  (5)在城市规划上作为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随着公共自行车的推广和普及,届时,公共自行车系统将紧密地与其他公交方式系统相整合。如何整合?这在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新的课题。传统的公交布点和土地使用模式必将改变,公共汽车将原本路线末端那些乘客少、效率低的站点让位于公共自行车,而专注于服务较长距离的出行,这将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也将使得公交补贴向公共自行车的转移依据更加充分。在土地使用规划上,不仅要预留足够的空间给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而且可以将公共自行车系统、城市绿道、居住功能、社会以及商业服务设施相整合,促进混合使用和低碳出行。
  (6)在教育上令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调查所揭示的使用者中高学历者比例明显高于非使用者的事实是一个证明。当居民以低碳观念实践出行、规划师以低碳原理绘制城市蓝图、执政者以低碳思想引领社会发展,上海的公共自行车之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