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酒文化

2024-11-23 07:24:1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诗词中的酒文化分析如下
诗与酒,如同文化中的宝黛。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酒无瑕。诗词之中蕴含的酒文化又别有一番天地。
1、豪迈之酒:浊酒一杯家万里,身在边关,一杯浊酒,想起家乡与父母,但大业未成,国家未安,身负重任,不知归期。不只朝代频繁更迭的封建年代,如今的中国,又有多少远在中国边境线的将士,亦或者近在身边的服务我们归家的春运工作者,年关将至,却不知归期。他们每年的冬天,会不会为自己倒上一杯酒,细品之,思念之。
2、伤春之酒:一曲新词酒一杯,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让人流离失所;封建君主,伴君伴虎让人流放贬谪。古时候的人,“大家”不和平,“小家”也不和美。离别之闷郁结在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楼阁仍在,亭台依旧,但似乎一切已经与过去不一样了。时间证明一切,又改变一切。物是人非又怎么能让人没有微微的伤感呢?
3、豁达之酒:将进酒,杯莫停,中国以农业起家,小农经济为始。田园生活的浸染让国人始终保留着一种豁达。酒,古往今来是人情绪的寄托。古人以酒入诗,赋予了酒太多的情感。豪放时饮酒,报国时饮酒,送别时饮酒,思乡时饮酒,不得志时也喝一杯酒。如今,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古人以酒入诗,我们何尝不能吟诗入酒?

回答2:

酒与中国古典诗词呈现的是形影不离之态。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文人墨客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而酒则舒扬了诗的精魂,酒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鉴于此,小编邀您一起畅游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追寻其文背后的点滴事迹,细数那些如痴如醉的饮酒名篇,虽挂一漏万,但愿能勾起您的诗酒之兴,聊做一块引玉之砖。

魏晋诗词中的酒文化

从东汉至魏晋的二百年间,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政治党派对立,党锢之祸时常发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魏晋文学分为几大流派,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正史文学,以及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诗歌。他们虽文学主张不同,风格各异,但皆有以酒为“酵母”引发的佳作,在他们的“酒”文字中或隐或显地流露出了他们对时代的情感。曹操的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便是“魏晋风流”的真实写照——沉溺酒中,无为而任性。

魏晋文人纵情于酒,但“文人雅客”的身份让他们对饮酒的环境、对酌对象和对饮方式等都有着独特的追求。

百酒图

在环境上,遵循“春饮宜郊,夏饮宜庭,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的原则。如张正见的《饮酒》“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风移兰气入,月逐桂香来。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集天地人和四素于一体,只为莫负杯中美酒。

魏晋文人不仅追求饮酒环境的优雅,也强调“合适”的对饮之人。沈约送别范公时,曾邀其共饮,并赋诗作别曰:“勿言一杯酒,明日难再持。”别说这小小的一杯酒,待老兄你走后想与你共饮都难再持杯了,离别的感伤不言而喻。

在饮酒方式上,追求高雅的境界,必须琴瑟和鸣,诗酒共饮。嵇康说,“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足矣”,想必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的简单而理想的生活。

唐诗中的酒文化

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唐朝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映衬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琉璃堂人物图》

唐诗中饮酒场合十分丰富。

首先,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为临行好友设饯行宴。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会都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

唐朝诗人在月明之夜设饯行酒为好友饯行

再次,犒赏将士,歌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

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见一般;“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少侠之气颇具感染力。

还有《将进酒》的豪迈,《登宣州谢朓楼》的慷慨等等。

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渲染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回答3:

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发展至今,中国诗词文化也熠熠闪耀于中国文化中不息不灭。

诗与酒,如同文化中的宝黛。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酒无瑕。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诗酒趁年华“。

若说诗酒无奇缘,怎得文人骚客萦于笔下?

走进诗与酒的世界,仙葩美酒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图源网络

豪迈之酒:浊酒一杯家万里
李白称酒“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意思是清酒为圣,浊酒为贤。

古代的清酒浊酒,大多是糯米,黄米酿制成的酒类。

度数不高,但颇有驱寒暖身之效。何况浊酒大多佳酿,也更容易触动思乡之情。

冬之寒,边塞更甚。冬日的寒冷最容易触动守边将士的心。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身在边关,一杯浊酒,想起家乡与父母,但大业未成,国家未安,身负重任,不知归期。

不只朝代频繁更迭的封建年代,如今的中国,又有多少远在中国边境线的将士,亦或者近在身边的服务我们归家的春运工作者,年关将至,却不知归期。

他们每年的冬天,会不会为自己倒上一杯酒,细品之,思念之。

壶和白酒杯

中国的国酒是白酒。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

在唐代文献《国史补》中:“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

白酒在唐代,别名烧酒。

烧酒比之如今,算是低度酒的一种。但比之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烧酒要更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不知让辛弃疾醉倒写下豪壮之词的酒是什么酒,深夜独自吃酒竟梦回当年杀敌报国的战场。

能让他写下如此的悲壮军歌,大概是烧酒吧。

诗与烈酒的结合,对于战场的描写,让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跃然于词上。

坚毅威猛的战士与生而性烈的酒,是与刀光剑影结合起来的主旋律。

休闲之余,曾看到一篇“粉丝为韩国服役偶像军队应援”的文章。

某韩国男星服役于韩国“猛虎部队”,中国粉丝为其购买军用物品送温暖,并对韩国军队寄于“崇高的敬意”。

想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想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想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想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我只觉得无言。

身为中国人,却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为军队应援,已经超出了一个公民的权利范围。

守卫国家安全的将士,如若看到此消息,将会多么心寒?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想谁都没有那个权力去为别的国家应援。

因为世界本没有绝对和平,出生在中国,才有了和平。

护你无忧一生的,是中国军人。

宁波武警海岛练兵挑战极限场面震撼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 秋瑾《对酒》

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动荡,满清王朝腐败不堪,女侠秋瑾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闺阁的弱女子,她义无反顾卖掉身家,抛掉身后一切前往日本留学,探索救亡途径。

或许只有这酒,才配得上秋瑾的一片赤血爱国的丹心。

白酒性烈,作为中国国酒,来代表中国人刚烈的性格,当之无愧。

白酒性烈,用来表达万丈豪情,当之,也无愧。

伤春之酒:一曲新词酒一杯
国人向来崇尚“和”文化。

“和”是"大家"和平,"小家"和美。

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让人流离失所;封建君主,伴君伴虎让人流放贬谪。

古时候的人,“大家”不和平,“小家”也不和美。离别之闷郁结在胸,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这是陆游四十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兜兜转转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但此次任命官位之低,路途之远,让陆游难抒愤懑之情。

于是立春之日,酩酊大醉,借酒消愁,好一个“不是人间偏我老”,生生为职场的不得志平添一股岁月流逝,时光如梭的新愁。

陆游尚且“举杯消愁愁更愁”,何况每一位职场摸爬滚打,努力生活的人?

酒与诗的结合,更是将这种感情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心情愁闷,请饮一杯酒吧,冽酒下肚,但愿能洗去些心情的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