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的介绍

2024-11-01 15:27:0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国际传播学院
国际传播学院成立于 1999 年10月16日 ,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建校之初的三大系之一——外语系。在五六十年代,曾先后开办过英语以及波斯语、土耳其语、葡萄牙语等几十种非通用语专业,其中7种语言是在我国率先开办的专业。1982年,在国内率先开办国际新闻本科专业,1986年起,该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目前,学院开设有英语(国际新闻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剧译制方向)、英语(网络英语信息采编方向)、英语专业和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尼泊尔语、孟加拉语等29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现为教育部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际新闻学”一个博士专业和“国际新闻”、“国际关系”、“国际传播”和“媒介与女性”等四个硕士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59人,其中本科生1212人,硕士研究生323人,博士研究生24人。

学院下设四个系:国际传播系、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国际关系学系。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129名专任教师,教授、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6人,专任教师中有96人曾在海外长期或短期留学、进修。学院每年还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交部、部分驻华使馆等机构聘请校外专家和外国专家50多人。

秉持“国际视野、理实并重、复合融通”的办学理念,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外语教学为基础,跨越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领域,结合对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外语突出,专业领先”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一)国际视野,建立跨国 培养 与合作模式

我院与葡萄牙东方基金会、澳门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斯旺希大学等21个国外及港澳机构签署协议,通过互派教师、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科研等形式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竞争力;同时,创立了非通用语教学的 “ 3+ 1” 模式,即学生三年国内学习与一年国外学习相结合,以全面提升语言能力,扩大视野,近三年中,已有近500名同学通过 “ 3+ 1” 模式完成了学业,这一模式对非通用语本科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理实并重,形成重视实践教学的培养 模式

近年来,我院逐步确立了 “ 课堂教学、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 ” 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完备,突出了本科教学的应用特色,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外语竞赛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参加外国大使馆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组织新闻发言人模拟发布会;参加各种语言类志愿者活动;大学三年级期间组织学生前往对象国进行短期旅游学习;组织学生到国家主流新闻媒体和各大部委进行参观学习等等。我院学生在 “ 21 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 ” 中连续3年获得一等奖,多名学生在全国性或省市级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越南语等学科竞赛及英语配音比赛、英语辩论赛中获奖。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DAILY、宁波广电集团等单位为我院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嘉兴南湖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集团译制中心的译制实习基地,学生亲自翻译脚本、担任导演、做后期编辑,《指环王》、《亚瑟王》、《星球大战》等都是我院师生的译制作品。

(三)复合融通,实现不同学科 的交叉融合

根据国家对外宣传、国际交流的需要,遵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我院坚持以 “ 复合 ” 强化特色、以特色带动 “ 复合 ” ,逐步搭建了跨越外语与新闻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复合型教学模式,为做好国际传播教育构筑了坚实的平台。

学院有四个专业方向是以英语学习为基础,复合以新闻、传播、影视文学和网络信息等相关知识,形成了卓有特色的复合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既精通英语,又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非通用语专业建立了 “ 非通用语+英语 ” 的培养模式,培养精通一门非通用语又能熟练掌握英语的 “ 复语型 ” 人才。具体而言,就是把英语视为非通用语专业培养的重要组成,各语种均做到英语四年不断线,非通用语各专业英语专业四级过级率都超过70%。

多年来,我院已经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既精外语又通新闻传播的优秀人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就业层次整体较高,大批学生被外交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凤凰卫视、上海卫视等国家部委、国家级新闻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国际媒体和跨国公司录用。他们在传媒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很多成为业务骨干、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例如:中央电视台时政记者申家宁、体育记者段暄、英语新闻节目主持人曹日,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陈鲁豫、陈晓楠、江欣荣等等。
---------------------------------------------------------------
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 [艺术类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为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传媒机构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具有宽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新闻传播、文化、经济等多学科基础知识,能够用双语(英语、汉语)从事多种节目风格的播音和主持,还掌握采访、写作、拍摄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节目制作等技能。

主干课程:

英语精读、视听说、写作、笔译、口译、高级英语、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报刊阅读、高级新闻英语视读、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播音发声、英语采访艺术、英语节目主持艺术、英语播音与主持作品评析、广播电视新闻采写、英语新闻编译、英语节目采编播实务、西方文化与社会、媒介素养等。

回答2:

学院目前下设播音系、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所、语言传播研究所、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等系所; 并建立了广播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培训交流中心。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50多人, 副高以上职称的占50%以上。 全日制在校生800人,其中研究生100多人。

学院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也是中国传媒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中国播音学是其中重中之重。该学科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中国播音学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中分离出来,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自主增列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二级学科,并招收博士生。06年在此基础上,将播音主持三个硕士专业方向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分离,增设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硕士点,并开始招生。播音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4人。 学院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 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回答3:

学院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也是中国传媒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中国播音学是其中重中之重。该学科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中国播音学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中分离出来,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自主增列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二级学科,并招收博士生。06年在此基础上,将播音主持三个硕士专业方向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分离,增设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硕士点,并开始招生。播音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4人。 学院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 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