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正门是西校门。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又称为校友门。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
扩展资料
北大正门向西的由来:
1919年,在新任校长司徒雷登着手筹备建设新校园之时,五四运动正在全国上下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庚子之变后痛定思痛的教会大学,衷心希望学校能够以中国样式建造。他们请来了有志于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墨菲担任新校园的总设计师。
在1920年燕园的设计中,墨菲倾注了更多的热情。他的雄心是使燕园“成为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杰作”。新校址的位置尚未选定,墨菲就来到了北京,和燕大校方定下了第一个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校园以长方形的院落次第展开,这种布局方式既能够轻松地被西方人理解,同时也深深地刻着中国紫禁城严谨宏大的印记。沿主轴线布置了主校门、主体建筑图书馆-行政楼、基督教青年会馆、医务楼最后以一座高耸的宝塔收束。
墨菲对西向如此钟情,是他作为一个西方人来自文化深处的记忆。在西方,教堂的入口多设在西侧,信徒从西面进入,面向东侧的圣坛。作为燕大教育者的传教士们,恐怕在潜意识中都怀有教堂东西向空间的记忆。
所以,玉泉山塔确实是一个令墨菲喜出望外的发现,它不仅给了校园面向西山道德优美风景,还在冥冥之中成就了燕大作为一所教会学校的宗教理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大学西校门
北京大学正门是西校门。
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西校门在明清时期是著名的风景区,当时京城的文人学士经常在此地流连吟唱。
西校门在燕京大学时期是燕园的唯一正门,当时门正中悬挂着由蔡元培先生手书的“燕京大学”四字匾额。
扩展资料
北京大学的八个门:东北小门在校医院边上,走人不走车,通往成府园;东北门走人也走车;东门正对成府路,走人不走车;东南门人车均走,游客一般在这里登记;南门人车均走,门外被快递保卫了;西南小门走人不走车,通往畅春园食街;西南门走车不走人,在勺园北面。
北大校园分为校本部、医学部、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6个部分,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西校门_百度百科
对,北京大学西门是正门。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
校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西校门更增加了几分庄严。
是北大西校门。
时过境迁,北大从北河沿搬迁到了燕园,北大西门,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正门”。然而,由于交通规划,东南门和西南门,承担着北大最多的人流。狭窄的通路、毫无设计感的校门、眼睛瞪得像铜铃的保安,但这都抵挡不住渴望进入知识大门的同学。
大门留给游客和照片,大学问留在同学们心里。
正门是西门,在正门相片中出现的是西门,是老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