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对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取向的判断
吴忠群
1、目前的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对策是货币政策。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目前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很明显,这些特征都是货币现象,因此应该采取货币政策,而且货币政策将会是有效的。
2、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但对策主要不能靠货币政策。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通货紧缩的产生具有深层原因,而货币政策在解决深层矛盾方面效果并不好,因此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政策手段,而要通过体制调整等手段消除通货紧缩,并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
3、我国存在通货紧缩,这是一种货币现象;但要消除它,不仅需要财政政策,更需要积极的货币政策。理由是,去年以来的反周期财政扩张政策并没有能扭转通货紧缩的趋势,各种事实表明,在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政策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要确保扩大内需的成功,除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外,必须及时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实行“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
4、我国面临的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不能依赖货币政策,而要采取全面的对策。持这种观点的人指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长期下降,货币供应收缩,并伴随经济衰退。物价下降,说明供大于求,是一种实体现象。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不能由货币当局解决,货币供应增加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需要将短期对策同长期政策结合起来,长期政策的重点在于结构调整。
5、我国国有企业的长期低效是导致目前宏观经济状态的根本原因。持此种观点的人指出,中国的问题主要不在宏观政策调整,而是在微观机制上。具体讲,就是要促进微观机制的建设,增加对企业进行有效率扩张的激励。主要的措施是:1、保护非公产权;2、打破垄断,向非公企业开放更多的领域;3、进一步开放金融业;4、支持中小企业。
6、中国当前通货收缩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亏损,在于企业成本上升所造成的企业利润率和资金回报率的下降。所以,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使这种改善不至对有效需求造成过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为使经济形势得到根本好转所采取的供给方面的措施如减员增效等 ,不可避免地将涉及大量亏损企业的破产和大量职工的下岗。如果不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问题必将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因此,政府应把社会性、制度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放在首要的地位。
7、强调直接鼓励民间投资和消费,并增加金融支持的力度。但在直接启动民间投资和消费的措施尚未发挥足够有效的作用以前,以及在出口需求不振的局面尚未扭转的情况下,为了支撑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今年下半年以至明年上半年,有必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8、适时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去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由国家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鉴于以前的经验教训,为避免重复建设,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链条短,未能达到预期的拉动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目的,因此今年财政投资的使用方向应适当地有所调整,应努力做到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鼓励社会投资、刺激消费并举。
9、目前除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更明确地采取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之外,应当采取一切手段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使富有活力、蓬勃成长的企业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发动机”。当务之急是:�1、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建设小城镇相结合放手发展中小企业;2、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之成为符合《公司法》要求的现代企业;�3、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资本市场,使之成为信息透明、规则明确的良好投资场所,坚定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改善企业家和消费者的预期,增强供给方面的实力,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
10、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有限,应更多地采取货币政策。理由是:经济处于收缩期时,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大,而财政政策的作用则相对较小。不仅如此,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实际是用计划的方法,有可能导致计划体制的复归。
11、我国增加政府债务以支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有余地,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增发国债。持此种观点的人指出,政府债务增加确实会加大金融风险,但是如果不增发国债、不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增长率大幅下滑,则金融风险会更大。利用适当的宏观政策、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能更好地避免经济陷入危机,而且最终会有利于消除金融风险。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再增加一些政府债务,也不会超过国际上普遍适用的金融风险警戒标准。关于政府投资方向问题,他们指出,目前只要政府坚持把资金投在公共基础设施上,而不是再去兴建竞争性企业,就是一种改进�相对于过去 。
12、信用不足是当前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持此种观点的人指出,从农村的现实看,农民有致富的愿望,又有剩余劳动力,只要有了资本,生产就可以扩大,收入就可以增加,而且农民可以选择的生产种类非常多,每个农户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行业进行生产。可是这样巨大的生产机会多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实现。另一方面,银行里有充足的资金,只不过不敢将钱借给单个农户,因此问题的实质是缺乏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资金流通渠道。从城市的情况看,信用不足不但阻碍了资金的流动,而且阻碍了消费的增长,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买卖双方互不信任,导致交易不旺。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我国总需求不足的现象将较长期地存在下去,医治的方法是建立低成本的信用制度,而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http://www.edu.cn/20030305/3079046.shtml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松也不紧。
中国经济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不仅为自身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是对维护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贡献。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我国目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实行的是双松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减免税收和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比如去年出台的增值税转型,还有4万亿的投资。
至于货币政策,主要是调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贷款规模。
活动型货币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也叫赤字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