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应该是过度就业还是就业不足

2024-11-23 06:35: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注重利率的作用及其调控。其直接目标是利率,最终目标是总需求,调节货币量是手段。通过对货币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进而达到调节总需求的目标。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在当代经济学中,中央银行能够运用的政策手段最基本的有三个:调整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1.(再)贴现率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或者政府债券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取得所需资金时所支付的利息率。两者有时候又是一样的,因此,贴现率也叫再贴现率。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来影响利率和宏观经济。提高贴现率,对银行来说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银行就会减少从中央银行借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就从资金来源方面造成银行贷款规模下降。二是银行为保持原有盈利会以同样幅度提高其贷款利率,从而引起厂商对银行贷款的减少,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就从资金运用方面造成银行信贷规模的下降。另外,贴现率及利率上升也会造成政府债券和股票价格下降。结果是厂商投资减少,进而GDP减少和失业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则会使得利率下降,信贷规模扩大和政府债券及股票价格上涨,使投资增加、GDP扩大和就业增加。因此,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改变贴现率的方式起到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借款的作用,去影响与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在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即总支出不足或失业增加的情况下,央行应降低贴现率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趋于过热即总支出过大或价格水平过高时,中央银行应提高贴现率以压缩信贷规模,减少投资,抑制经济发展。调整贴现率作为一项宏观政策工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中央银行很难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和水平。如经济萧条,贴现率降得再低,银行可能增加超额准备,不一定增加信贷规模,这样就使得宏观政策调控处于被动境地。2.法定存款准备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给。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一方面会造成商业银行吸收的同量存款中上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就增多,银行贷款趋紧,进而使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减少;另一方面,使货币乘数缩小,创造货币能力下降。反之,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方面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进而使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另一方面会使货币乘数扩大,创造货币能力上升。当准备金率发生变动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就会相应调整,从而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会发生变化,引起利息率变化,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存款准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时,按逆风向行事原则,在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期,由于总需求不足,中央银行会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增加,可以对外扩大放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市场利率下降,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总需求过度,中央银行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从而达到抑制总需求、避免经济出现过度膨胀的目的。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轻易使用这一手段。因为按照货币乘数原理,存款准备率略做调整,货币供给量会成倍变化,且对实行货币乘数大小不好把握,因而无法准确调整货币供给量。其次,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所有的银行信用都必须扩张或者收缩,会给整个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体系造成剧烈的冲击。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经济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常用的政策手段。如果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公众或银行得到现金或存款,它们成为高能货币,通过乘数机制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进而影响货币市场供求和利率,通过传导机制影响产品市场均衡。如果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使高能货币减少,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在经济萧条时期,有效需求不足,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从而把货币投入市场。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需求过度,中央银行便卖出政府债券,使货币回笼。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从而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金融市场来调节一国的利息率水平,执行起来灵活有效,因此,它成为政府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4.辅助工具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工具外,还有几项辅助性工具。(1)道义的劝告。俗称“打招呼”,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在放款、投资等方面应取的措施以指导或告诫,以配合央行货币控制政策。(2)利率上限控制。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定期存款支付的最高利息率,可减少定期存款,使存款地转向易于控制的债券与短期存款。(3)控制分期付款条件。规定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条件。目的是调节借贷在消费和其它用处之间的分配,鼓励或限制消费。(4)控制抵押贷款条件。主要用于控制住宅建设,如减少购买住宅应立即付出的现款额并延长付清房款的年限,可刺激人们用抵押贷款来买住宅,刺激建筑业,扩大总需求。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会根据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以上几种工具不会单独使用,常常会结合使用。在经济萧条时期,可以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和降低准备金率等。在经济繁荣时期,可以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最常用的工具有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和提高准备金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