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如下:
1、大部份的R&B作品以4拍为一小节,12节为一段落。
2、有别于传统的白人流行音乐,节奏怨曲强调一节中的第2和第4拍,是种很新鲜的节奏效果。
3、R&B歌曲多次反复一些乐句、句子。
扩展资料:
流行音乐唱法分类:
一、低吟唱法
低吟唱法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从那时起,通俗歌手的演唱就已然离不开电声扩音了,他们的表演风格基本上都是手持话筒,嘴巴紧贴麦克风。由于话筒的运用,歌手们只需用说话般的音量轻轻哼唱,再通过电声扩大,听众就可以非常清楚地听到演唱者的音色效果。由于借助电声等技术手段,一些非常细微的变化与艺术处理就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二、民谣唱法
民谣唱法在世界各国的通俗演唱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只限于民族歌手,同时还包括一些摇滚歌手。民谣唱法朴实自然,贴近人们的生活,演唱中大多使用“本嗓”,不刻意追求声音的音色效果和共鸣。
三、港台唱法
港台唱法起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其一度被认为“阴柔有余,阳刚不足”。至六七十年代,在香港,通俗唱法模式越来越程式化,过于强调录音棚效果,音乐商人只重视选美包装,不重视提高通俗唱法的技能技巧,使得歌手能轻不能响,能柔不能刚,能低不能高,演唱技巧不够全面,音域也有限。
四、欧美唱法
欧美唱法起源于布鲁斯音乐,二百多年来发展成为流行、爵士、摇滚或它们的综合体歌唱形式。以唱法而言,它们的发声基础始终是统一的——低声区像“叹气”、中声区像“说话”、高声区像“喊叫”。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歌坛开始向技巧化发展,具体反映在音域的扩大、力度对比的加大以及表现力的全面性,歌手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和唱功,音域宽广、变化多端。
五、美国黑人歌曲
富有激情和即兴装饰是美国黑人演唱艺术的灵魂。在其演唱中经常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领唱者运用呐喊、尖叫、抽泣、呜咽、滑音、颤音、假声等富有装饰性的演唱技巧,并将一些简单的旋律片断即兴演绎发展成极为华丽并富感染力的乐段,由此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R&B的全写是Rhythm & Blues,译作「节奏怨曲」。它衍生了多种不同音乐类型,如我们熟悉的Rock'n'Roll,Disco和Rap,都可算是由R&B发展而成。
怨的起源——蓝调
R&B的前身,出现在40年代的美国黑人区。
那时,负担得起多姿多采娱乐的人不多,热爱音乐的黑人就喜欢茶余饭后聚集街头,以结他和口琴等简单乐器玩奏音乐,一抒生活、工作、离乡别井等种种感受。这就发展出蓝调(Blues)——R&B的前身。
随著录音带的发明,和越来越多的小型电台出现,蓝调音乐开始跳出黑人圈子,在芝加哥流行起来。不知是否因蓝调音乐说愁说得太久,乐迷都渴望听到节奏感强、调子节拍明快,内容又不太悲伤的蓝调歌曲。
乐手们顺应大众口味的转变,在作品中加入钢琴、鼓、色士风和当时的超新科技——电子结他,让听众可随著这种节奏感(Rhythm)强的新派蓝调音乐(Blues)起舞,成就了经典的「节奏怨曲」。
新鲜节奏感
50至60年代重要的R&B乐手有Ray Charles、Ruth Brown和The Drifters等。听他们的经典作品,会发现跟我们熟悉的R&B音乐,如周杰伦、宇多田光等,大大不同。但就音乐元素而言,它们还是有不少共通点。最突出的,就是节奏部份。
大部份的R&B作品以4拍为一小节,12节为一段落。有别於传统的白人流行音乐,节奏怨曲强调一节中的第2和第4拍,是种很新鲜的节奏效果。
音质多变化
不论歌声或乐器的音质(timbre),都会有很大变化。
音质就是声音的「质地」。听到《烂泥》,我们会觉得许志安唱得很悲惨;而木童笛的声音,很多时则会给我们一种很活泼的感觉。这就是不同歌声和乐器的音质所带来的效果。
在R&B作品中,如周杰伦的《斗牛》或《娘子》,我们都可很容易地发现,不论在音乐或声线运用上,始段和副歌部份都有明显不同的处理。
歌声和乐器部份经常互相呼应——在R&B歌曲中,当歌手唱出某几个音后,音乐部份或和音歌手会重复再奏/再唱那几个音,像「有问有答」,又或做成「应声虫」似的效果。
R&B另一特点是,多次重复一些乐句、句子。就如《龙卷风》中连绵不断的「我不、我不、我不」,便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代表人物~Jay,王力宏,陶喆,胡彦斌,后弦……
什么是R&B?唱好R&B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