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三大主题是什么

2024-10-29 19:50:2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聊斋志异》的三大主题是:

1、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2、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3、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聊斋志异》作者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斋志异

回答2:

主题1、对贪官酷吏、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的揭露与批评。

主题2、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

主题3、讴歌蔑视封建礼教自主的爱情婚姻。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2、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3、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后世影响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此以后,文言小说就雄风难再了。《聊斋志异》之后,虽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但已难成气候。

《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文言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

这时产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说专集中,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是传奇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斋志异》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刻,其后200年间,所刊版本极多。因此人称:“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深远,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

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它已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斋志异》

回答3:

  (一)对贪官酷吏、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的揭露与批评
  (二)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
  (三)讴歌蔑视封建礼教自主的爱情婚姻

  聊斋志异研究

  一、前言

  中国的文言小说,从唐人传奇以後,经过宋、元两朝一段不算短的时间,一直没有类似的作品足以和它抗衡。明朝瞿佑「剪灯新话」这一类作品,虽然「其事皆可喜可悲,可惊可怪者。」但是与实际的生活内容及现实的意义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直到清初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才为文言小说创造了另一个高峰。它在有清一代文言小说中的地位,早已获得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又曾自署西周生。山东淄川人。生於明思宗崇祯十三年(一六四)四月十六日,卒於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五月二十二日,享寿七十六岁。而在《聊斋志异》一书写成之後,人们为了表示对蒲松龄的敬重,还送给他一个聊斋先生的美名。
  淄川县旧属山东济南府,济南府辖淄川、历城、章邱、邹平、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陵县、青城、新泰、莱芜、德平、平原、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等二十六县。是为蒲氏杰作《聊斋志异》资料来源的主要地区。
  淄川县距济南府城二百三十里。蒲氏的故乡蒲家庄,位在梓潼山之下,山上有鬼谷洞,洞外有乾旱不涸的古井。蒲氏曾在此结芦读书,自署「聊斋」。近处有甘泉涌出,四时不断,乡人称之为「满井」,蒲氏的别号「柳泉」取意於此。蒲氏是蒲槃的第三个儿子,他出生之时父亲的梦境,病弱和尚的意象,超现实的指涉嗣後形成为蒲氏潜意识的症结,一种宿命性的先示,规束了他七十六载有生之年,果然就是冷淡萧条,蹭蹬不遇。而那如影随形的病僧前世的笼罩,又使他不能自轮回的阴蒙下脱离,以致於帖然受制,在小说中表现出笃信命定的无奈。
  蒲氏於十九岁时应试,参加县试、府试、道试,都是第一名,这番以连中三元的荣誉入泮中秀才,受到当时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赞他的文章能「剥肤见骨」。能得名家的揄扬,年轻的他意气风发,文名大噪。谁知,事与愿违,他也和他父亲一样,屡考不中,始终捞不到一个举人。直到四十六岁才补为廪膳生。五十之後,经妻子刘氏苦劝,从此放弃应考。延至七十二高龄,因食饩(秀才之为廪膳者)年久,始补为岁贡生(相当於举人资格),四年之後,溘然长逝。
  蒲松龄十八岁时和刘氏结婚,婚後因妯娌不合,只好分家过。本来就不富裕的人家,分家之後就更困难了。蒲松龄只得到二十亩田地,五斗荞麦,三斗小米,一些破烂不堪的家具和三间场院老屋。这三间老屋坐落在村外,十分破旧,蒲松龄它说:「一庭中触雨潇潇,遇风喁喁,遭雷霆震震谡谡,狼夜入则埘鸡惊鸣,圈猪吓窜。」蒲松龄是个读书人,不会治理家务,又常年在外游学,所以,家理的事全凭刘氏经营,靠著二十亩地的收成,维持一家的生活,日子过得虽比那些无田无地的赤贫户稍好些,但毕竟是相当艰难的。蒲松龄一生中最切身的痛苦,就是家道贫穷。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曾离开过一次家乡,应同乡孙惠之聘,到江蘇宝应县衙门去当了一年幕宾。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远游。虽然蒲松龄很厌倦这种整天替别人写应酬文字的无聊乏味的差事,但在此期间他却目睹了贪官污吏们对人民敲骨吸髓的盤剥和欺压。这种「村舍逃亡空四邻,纵横寇盗乱如尘」的黑暗社会现实,为他日後在《聊斋志异》中刻画那些虎狼一般的封建官吏形象,提供了充实的生活依据。
  蒲松龄从宝应县辞官回家之後,仍没有断掉想从科举中找出路的念头,但是,由於家境的每况日下,他已不能在家理闭门读书,只得一面读书一面当乡村教师,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他教书的生涯是清苦的。他四十岁时,便开始在同邑毕际有的「绰然堂」设帐授徒。至七十岁才由此返回故居,结束教读。「绰然堂」的藏书颇夥,披览不尽;蒲松龄许多传世的文章,都是在这段期间完成的。
  蒲松龄一生贫困,生活固极坎坷,但却的确是著作等身,只可惜因他生前无藉藉名,著作资料散佚的十分惊人。一九三六年,淄川人路大荒收集蒲公遗作,编为《聊斋全集》,由上海世界书局印行,大致可见蒲公遗作全貌。除「平生精力所萃」不朽的《聊斋志异》外,一九六年路大荒整理编辑的《蒲松龄集》中计有:(一)文集十三卷,收文四百五十八篇。(二)诗集五卷,续录一卷,收诗千首以上。(三)词集一卷,收词九十二阙。(四)杂著,收《日用俗字》、《农桑经》两种。(五)戏三出:《锺姝庆寿》、《闹馆》二种。(六)通俗俚曲十三种。(七)多为尚代考证是否为浦氏本人所作者,如《草本传》剧本和《药会图》剧本等。
  由以上资料,可见蒲公所学为文的庞沛广大;文艺方面:除却小说以外,诗、文、词、赋、戏曲、俚曲无所不能。更是应用文的能手:书启、论告、序跋、碑铭、祭文等均为精擅。经学方面专注於礼。诸子方面对庄、列具有研究。小学、哲学方面都有心得结集。此外更旁及农桑、医药、家政、星象历数,包罗万象。可惜的是大都散佚不传。

  三、《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背景

  蒲松龄生活的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他「因目击国初(指清初)乱离时事,官玩民偷,风漓俗靡,思欲假借狐鬼,篡成一书,以抒孤愤而稔识者。」他的《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浪漫主义的杰作,是一面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特殊镜子。《聊斋志异》中的多数作品,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狐鬼神仙、灵花异卉、山精虫怪之类,表面看去好像是怪诞不经,但是,从艺术真实的角度说,却无一不深刻地反映出当时那一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因此,在阅读《聊斋志异》这本书时,首先要对蒲松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朝灭亡,清朝初建,政治上从动乱到稳定,经济上从破坏到恢复的过渡时期。在这种时候,新的统治者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手段比其他时候更为残酷。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之後,在本来就已经十分尖锐的阶级冲突之外,又加上残酷的民族压迫,人民的苦难就更为激烈。所以,蒲松龄的感慨自然是深刻而充满愤懑的。
  当时社会的战乱、饥荒、官府政治的腐败、酷吏的贪虐、豪绅恶霸的横行、黎民的生灵涂炭,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使蒲氏目睹了这些黑暗现实,而这些也成了他日後创作《聊斋志异》所反映的主要社会内容。
  清朝建立之後,一开始就采用了镇压和收买兼施两种政策;一方面用武力征服,大事屠杀,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血案,残酷镇压反清力量;另一方面又积极收买汉族知识份子,升级擢用投降官吏,同时还继承明代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并於每个部门都设置了满、汉两个主管官,以此来收买和软化汉族知识份子。在清朝平定了全国之後,统治者更加偏重於思想统治,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编纂图书,提倡程朱理学,规定以朱熹注释的《四书集注》作为写八股文的依据,开「诏举山林隐逸、博学鸿词」的考试,拉拢控制知识份子。清朝同过去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也是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在文化舆论的箝制方面,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还要残暴许多。为了压制进步思想,清朝严禁集会结社,查书禁书,并大兴文字狱。仅在蒲松龄生活的七十馀年中,震动全国的文字狱就有七起。
  清朝这种血腥的高压政策,虽然使很多人不敢用文章说话了,但有骨气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征服、被杀绝。明清之际,在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专制争斗中,出现具有民主思想的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等人的学说,仍暗中流传,鼓舞著未被残酷的文字狱吓倒的进步知识份子 ,他们的理论思想对於清代的知识份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蒲松龄自然也不例外。

  四、《聊斋志异》的思想倾向

  清初复杂的社会冲突和激烈的文化思想,影响著蒲松龄的思想和创作。蒲松龄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搜集、撰写《聊斋志异》,大约在他五十岁时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战乱、饥荒、思想制梏、科举引诱和文字狱威胁等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写成的,所以,它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这部著作不但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而且对於後世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在蒲松龄的笔下,当时的政治是非常残暴黑暗的,特别是中下层的封建官吏,以及与官府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一个个「花面如鬼,世人如鬼」,像虎狼一样吞噬著弱者的生命。对於这种「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的社会黑暗现实,蒲松龄「借鬼狐以设教」,对其作了深刻的揭露,抒发出自己的一腔愤懑。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虽然长期没有完全破除靠科举做官的幻想,但从自身的痛苦经历和对同时代知识份子精神状态的广泛观察中,已经看出科举制度对知识份子的坑害。因此,在《聊斋志异》中,我们所看到的科举考场,实际上是个腐败的交易场所,试官一个个不学无术,香臭不辨,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瞎眼衡文,只能是「黜佳才而进凡庸」。这正是蒲松龄一生履试不第的原因。从中,人们可以对腐朽、虚伪、黑暗的科举制度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另外,对於封建礼教,蒲松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批判。当时程朱理学在思想界占据著统治者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封建教条由於统治阶层的提倡而一再强化。对此,蒲松龄极为不满,他用自己的笔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给人们造成的不幸和痛苦,描写出封建制度所酿出的一目幕家庭悲剧。此外在《聊斋志异》中,还触及到当时社会的许多角落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面貌,通过读《聊斋志异》,我们可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以及生活在那一时代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想情绪,和他们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不仅揭露了黑暗,也歌颂了光明,表明了人民的希望和理想。蒲松龄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一批顽强刚烈、敢於向恶势力抗争的人物形象,歌颂了被压迫者大无畏的争斗精神。蒲松龄还塑造了许多乐於助人的善良形象,展现了人民善良美好的心灵,给生活在冷酷现实世界中的人民带来一点光明和温暖。关於爱情婚姻方面的故事,在蒲松龄的作品中数量是最多的。他蔑视封建礼教,热情支持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自由恋爱,争取美满的结合。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花妖狐魅和人间的恋爱故事,从中表现出青年男女执著地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肯定了老百姓在共同的遭遇和争斗中建立起来的患难与共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五、《聊斋志异》的三大主题

  《聊斋志异》的内容十分丰富,现实生活感很强,突出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贪官酷吏、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的揭露与批评

  蒲松龄一生穷困不达,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当时的吏治腐败、官吏的贪残、社会的黑暗,不仅耳闻目睹,而且有切身感受。因此,表达这类主题的作品,写来入目三分。在清朝残酷的文字狱威胁之下,蒲松龄以满腔的悲愤和非凡的才能,用他那枝犀利的笔,创造了一大批奇异曲折、扑朔迷离的故事,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贪官污吏、豪绅恶霸,揭露他们贪婪、暴虐、谄媚、昏庸、无耻等本性,以及欺压剥削人民的累累罪行,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那些以揭露当时社会黑暗,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抨击社会的时弊为主题的优秀篇章,在这部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梦狼》、《促织》、《梅女》、《张鸿渐》、《续黄梁》、《 鸟》、《公孙夏》、《韩方》、《一员官》、《伍秋月》、《潞令》、《席方平》、《红玉》、《商三官》、《成仙》、《鬼隶》、《向杲》、《王者》、《石清虚》等,就属这类的作品。
  《潞令》、《梅女》、《 鸟》等篇就揭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敲诈勒索,草菅人命,《梦狼》更是这类作品中写得最犀利的佳作。而蒲松龄寄托的「孤愤」在《席方平》篇中体现尤为突出,这篇写得颇有文采的「冥判」,显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如果把它用在某些贪官污吏的身上亦无不合。《聊斋志异》对这一方面的揭露与批评,并不止於豪绅恶霸、贪官污吏、爪牙蠹役身上,而是常常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著名的《促织》即写皇帝和后妃幸臣喜斗蟋蟀,每年向民间徵收,结果就导致了一家成名,乃至整个社会都为了皇帝个人的娱乐而惨遭厄运,甚至家破人亡。
  《聊斋志异》的这类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揭露和批评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力及贪官污吏的罪行,这类作品,是《聊斋志异》中最有价值的部份。

  (二)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流弊越来越明显。为了获得一官半职,读书人埋头於时文八股,「代圣贤立言」,有的考生拉关系走後门,甚至行贿行骗,捞个举人、进士;有的主考官,或有眼无珠,或徇情枉法;以致有些真才实学者往往名落孙山,而那些文墨不通、品行低劣者往往挤入衣冠之列,使本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成为扼杀人才的机器。因此,明末清初,批评科举制度的弊病,成为一股进步的思潮。在文学方面,清初的三大小说家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都对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与批评。仅管蒲松龄不及後来吴敬梓那样全面、彻底、深刻,但他是清代第一个以小说的文学形式来批评的作家,而且笔锋相当犀利尖锐。因此,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就不容忽视。
  蒲松龄「壮岁治举业」,却屡困场屋。因此,他对科考弊病有著切身的体会,能从考生和考官两方面来进行嘲弄、讽刺和批评。在《王子安》篇中,他总结了秀才入围有「七似」,这种讽刺是多麼犀利,而其中自有作者的无限辛酸。由於科场之弊,真才往往被黜,而凡庸之辈往往由此入仕。《郭安》篇写了由进士出身的县令判的两个案子,令人啼笑皆非。当时也有正大之士,不愿作应试文章,以辱自己人格,《贾奉雉》篇中的贾奉雉就是一个。与此篇相类的有《罗刹海市》,这是一篇寓言性质的小说,以美为丑,以丑为美。世情如此,科场更是如此,饱含作者的「孤愤」。故作者於此篇深有感慨的评论道: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渐小好,大渐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
  对主考官的讽刺,则首推《司文郎》。而《三生》篇写被黜考生对试官恨之入骨。此外,如《素秋》、《于去恶》、《考弊司》、《沂水秀才》、《雨钱》、《苗生》等篇,对科举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抨击。

  (三)讴歌蔑视封建礼教自主的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问题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占的比重最大,写得又很精彩,特别是那些人狐、人鬼之恋,更能引人入胜。在爱情作品中,作者特别赞美的是男女间的真情;而真情又往往与封建礼教的功利主义相冲突。因此,这类作品在赞美乃至歌颂青年男女忠实爱情的同时,又对封建的世俗观念进行了讽刺和批评。在这方面《连城》具有典型意义。这篇作品是写乔生与连城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的爱情婚姻故事。这篇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爱情观上有著新的因素。其一,作品基本上摆脱了女爱男才,男悦女貌,金榜提名、五花品诰以及一见倾心的俗套。乔生与连城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其二,作品著重强调的是真情、至情,正如《牡丹亭》那样,「生生死死为多情。」「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作者在强调知己之可贵的同时,生发出另外的感慨,即寄托了自己的「孤愤」。其三,在封建社会里,有情者想要成为眷属,不仅要付出血的代价,还得付出死的代价。封建势力和封建的世俗观念是真挚爱情的主要障碍。作品写了乔生与连城爱情的三大障碍:一是史孝廉的爱富嫌贫,二是盐商的财势,三是官员的论财(贿赂)不论理。这些,在当时是带有普遍性的。
  《封三娘》写的是范十一娘与孟安仁的爱情故事。这篇作品深度不及《连城》,其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是狐女封三娘,她有见解、有眼力、诚心助人,没有封建世俗观念。
  《聊斋志异》中有一些作品写男女双方在患难相助中成就或发展了爱情婚姻关系,例如《神女》、《青凤》、《小谢》等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大批对爱情忠贞、专一的男女青年形象,如《婴宁》中爱笑的狐女婴宁和痴情的书生王子服;《小翠》中「善虐」的狐女小翠和由「绝痴」转为正常的王元丰。最典型的是《阿宝》中的孙子楚。此外,如《香玉》、《连锁》、《聂小倩》、《葛巾》、《瑞云》、《白秋练》、《宦娘》、《绿衣女》、《青娥》等都是写爱情的名篇。
  《聊斋志异》中除塑造一大批情痴、情种、笃於爱情的形象外,对那些负心汉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如《云翠仙》这篇。

  以上三个方面,是就书中比较集中的、比较进步的作品而言的,当然还不能概括这部书全貌。例如《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主动帮助人的花妖狐魅形象,从而寄托著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如《红玉》中的红玉帮助贫士冯相如;《张鸿渐》中的舜华帮助张鸿渐返回乡里、脱难等等。还写了一些侠义之士的锄强扶弱,如《田七郎》中的田七郎帮助武承休杀仇;《伍秋月》中的王鼎杀阴间皂隶等。另有一些富有哲理的作品,如《画皮》、《狼三则》、《贾儿》、《劳山道士》等,都能给读者一些启示。此外,还有一些对疑难案件的审理、判断,如《胭脂》等,也能启迪我们对复杂问题的思考。

  六、《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有口皆碑。它继承了魏晋志怪、唐人传奇之长,又吸取了先秦以来史传文学的写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推向艺术高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计有下列几点:
  (一) 在创造方法上面,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即鲁迅所云:「出於幻域,顿入人间」,从而寄托著自己的「孤愤」。
  (二) 在体裁形式上,吸收了史传文、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之长,自成一体。如冯镇峦所云:「以传记体叙小说之事,做《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鲁迅概括的更为确切:「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三) 情节曲折,穷极变幻。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即「描写委曲」,又「叙次井然」。
  (四) 形象塑造,生动传神,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尤其是众多的花妖狐魅形象,融物性、人性、社会性为一体,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确为蒲松龄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不朽贡献。
  (五) 语言:与语体文相较是难懂些,表现力也差一些,就这一点讲,鲁迅的批评是对的。但就文言文系列来比较,聊斋的语言是较为浅近的。其突出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生动传神。邱炜煖云:「无一篇一笔重复。即偶尔诙谐,亦是古雅入化。」虽藻绘,而「不失为古艳。」鲁迅说它「用笔变幻而熟达」。我们可以「三会本为」依据,来看看蒲氏描写他喜爱、赞赏的青年女子用词:
  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娇娜》)
  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青凤》)
  婴宁: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婴宁》)
  聂小倩: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豔尤绝。(《聂小倩》)
  阿宝:绝色也;艳丽无双。(《阿宝》)
  小翠:嫣然展笑,真仙品也。(《小翠》)

  以上只是一些列举的例子,事实上若从「三会本」所录的描写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没有一句重复的。这些「美女」分散於八十多篇作品中,而作者又是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写成的,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艺术构思,是难以避免重复的。(二)语言精鍊、传神,切合人物的特点。少则三个字,多则十几个字,而以四至八个字居多。描写侧重点不一样;有的测重於外貌,有的测重於个性,有的测重於特长,有的测重於属性,……用词「古艳」、「古雅」,完全摒除诸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一类的俗语。(三)语言的继承与影响。蒲松龄本身是一位语言大师,许多精采的语句是他独创的,但也有借用前人的,如描写细侯所用的「妖姿要妙」,出自唐人白行简《李娃传》中形容李娃的「妖姿要妙,绝代未有」。
  《聊斋志异》构思奇幻委曲,记事恢谲蔓妙,行文典雅纯熟,风调寒峭高古,它使蒲松龄於在世时就已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相传当时的学士大臣王士祯对此书大加推崇,想出重金买下。又为它作评话,并赋诗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这种评价绝非过誉之谈。

  七、结语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到《聊斋志异》的两个优点「(一)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很可怕。」鲁迅也同时说出了它的不足:「用古典太多,使一般人不容易看下去。」《聊斋志异》虽然也有其缺点和不足之处,甚至也存在著一些消极落後的东西,但是它在文学及艺术上的成就是不容抹煞的,而且对後代的作家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因此,只要我们在阅读《聊斋志异》时,能消除那些消极因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必能读好这部不朽名著。所以《聊斋志异》除了能提供我们明清时代社会的资料外,对於我们自己本身也具有省思与思考问题的作用。

  参考书目:
  一、 书籍:
  (一)《聊斋志异研究》
  陈香编著,台北,国家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八月初版。
  (二)《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比较研究》
  徐小梅著,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国七十二年十一月初版。
  (三)《聊斋志异的幻梦世界》
  郭玉雯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七十四年七月初版。
  (四)《聊斋志异中的爱情》
  陆又新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初版。
  (五)《中国古典小说赏析与研究》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文艺研究促进委员会国家文艺基金管理委员会主 编,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文艺研究促进委员会出版,民国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六)《谈狐说鬼话聊斋》
  史继中著,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三年八月初版。
  (七)《蒲松龄话聊斋:花妖狐魅》
  盛瑞裕著,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民国八十四年七月十日初版。
  (八)《中国小说史》
  李悔吾著,台北,洪叶文化公司,民国八十四年初版。
  (九)《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
  黄清泉、蒋松源、谭邦和著,台北,洪叶文化公司,民国八十四年初版。
  (十)《中国小说史》
  韩秋白、顾青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四年初版。

  二、 期刊
  (一)《书评‧《聊斋志异中的爱情》评介》
  第一期 页二十七至三十 张火庆著 民国八十一年十二月。
  (二)《明道文艺‧一生蹭蹬老青衿蒲松龄》
  二一二期 页四十三至五十四 戈壁著 民国八十二年十一月。
  (三)《明道文艺‧归纳篇章分系列聊目分类》
  二一三期 页四十八至五十八 戈壁著 民国八十二年十二月。
  (四)《明道文艺‧孤愤意识,自况之作聊斋主题意识析评之一》
  二一四期 页四十至五十五 戈壁著 民国八十三年一月。
  (五)《明道文艺‧上天入地说孤愤聊斋主题意识析评之二》
  二一五期 页四十六至六十六 戈壁著 民国八十三年二月。

  (六)《明道文艺‧三连索聊斋主题意识析评之三》
  二一六期 页三十三至四十九 戈壁著 民国八十三年三月。
  (七)《明道文艺‧错置之悲聊斋主题意识析评之四》
  二一七期 页三十二至四十五 戈壁著 民国八十三年四月。
  (八)《明道文艺‧瑰丽精致开先河聊斋艺术析评之一》
  二二期 页四十八至六十一 戈壁著 民国八十三年七月。
  (九)《明道文艺‧聊斋文艺世所希聊斋艺术析评之二》
  二二一期 页十六至二十八 戈壁著 民国八十三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