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024-11-02 07:27:0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回答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如果适应生产力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回答3:

单纯以生产关系特别是狭义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形态划分,一直成为众多教科书不容置疑的权威观点。这一权威观点在理论和现实中的广泛传播和反复重申,使人们对其深信不疑。况且这个观点究其渊源可以追溯到经典作家那里,因此,它似乎变得更加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
它迫使我们的思维形成了这样一个定势:始终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变更,社会形态才依次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判断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就是看经济基础,甚至就是看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思维定势一方面使我们在对生产关系的理解上陷入形而上学,从而不能全面认识、综合发挥生产关系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我们在一系列涉及到所有制的问题上经常陷入极度的敏感甚至恐慌状态,并在这些问题上引发了许多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
但它却激发了我们对下述问题的思考: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重新定位生产关系的内涵与外延?应如何与时俱进地看待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及股份制的推行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论点:
第一,当前对生产关系内涵的认识过于片面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忽略了其它要素,从而使我们无法全面认识并发挥生产关系的作用。对于生产关系的认识,传统的“要素说”认为,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产品如何分配等三个要素。姑且不谈这种界定是否全面,仅从这种观点中不难看出,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即所有制性质问题,只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以及产品分配关系的不同,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被看作生产关系中的核心要素。 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与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问题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并不必然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浪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也不意味着就能带来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应取决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围绕这一机制而采取的管理与决策。甚至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产品的分配也越来越取决于上述机制而非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我们认为过于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没有意义。
生产关系“要素说”中另外两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凸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这个意义上看,在生产关系问题上,我们始终认为“环节说”即把生产关系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观点更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实际, 更能全面科学的界定生产关系中各要素的作用,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
过分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问题,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综合发挥生产关系的作用,导致我们在生产关系问题上走向形而上学。并且很容易引导我们犯“唯所有制论”错误,我们所反对的“唯生产关系论”的实质就是“唯所有制论”。
第二,当前对生产关系的认识是静止化的,没有结合新形势与时俱进地在动态中把握生产关系外延的重大变化。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作用的发挥越来越突破传统界限,更多地与股份制结合并依赖和通过股份制来实现。因此,过分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倒不如更加重视股份制的作用。
股份制的推行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的广泛出现,这个后果致使单纯关注所有制问题变得日益无足轻重,从根本上划分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界限日趋模糊。 公有控股还是私有控股成为两者仅存的区别。单纯数字和比例意义上的由谁控股我们认为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控股后的实际效果和社会意义,看是否能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大多数公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股份制下股权的相对分散,甚至在有些跨国公司中只需拥有5%的股权就可以实现相对控股的现实,已经足以表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份制已经日益使众多的民众成为股东即生产资料的实际所有者。
因此,我们认为股份制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我们甚至不得不说它本身就是公有制的一种新形式了。理由很简单:股份制让更多的人成为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成为真正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利益主体,每一个利益主体的产权是清晰而透明的,责权利是明确而具体的,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公有制形式的“假、大、空”现象。可以说,传统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是一种没有具体利益主体的空洞的公有制。所以,这种公有制下人们的责权利不明确,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没有效率,自然不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一味坚持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的观点很容易引导我们走向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可以说股份制是对传统公有制形式的新突破,是对传统生产关系及其作用的新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经济体制排斥在生产关系之外,经济体制日益成为一种更为广义的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生产资料又是经济资源中物的要素之一。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经济资源如何流动、组合,实现最优化配置,现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传统教科书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对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进行统一使用,然而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经济资源和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解决这一矛盾。”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固然与私有制带来的无政府状态密切相关,但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不完善和国家宏观调控不发达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点恰恰证明了造成经济危机和资源浪费的更重要的根源不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漏洞百出的法律体系和软弱无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率已经很小,而这不得不归功于市场体系完善、法制健全、宏观调控适当的现代市场经济。可以这样说,没有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即使摆脱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建立了公有制,仍然存在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甚至必然性。
事实也证明,我国过去片面强调所有制问题上的“一大二公” ,在经济体制上长期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但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而带来了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产品的极度匮乏。如果说自由资本主义造就的是一种所谓经济过剩的危机,那么,我们则造就了产品短缺与匮乏的危机。经济过剩是一种危机,而产品的极度短缺与匮乏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危机。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无疑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资源浪费,这一浪费远远大于所谓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所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带来的浪费。因此,把资本主义初期经济竞争的无政府状态从根本上归咎于私人占有制,到不如将其归咎为市场规则的不完善、法律的不健全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软弱。我们过分关注所有制问题并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倒不如将我们的目光转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上。
总之,如果我们在重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善于用联系的、全面的、动态的观点积极展开对生产关系的全面研究和探讨,努力形成高度发达、完善、公平的生产关系体系,这将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