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回答】
朱熹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他不仅不反对批判封建制度,反而是想尽办法维护封建制度
【详细分析如下】
朱熹希图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说成是天经地义,永恒合理的,妄想使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揭露和批判,指明其阶级实质和理论上的荒谬。不过这不该是问题的全部,恩格斯说过,对于历史上的剥削制度,我们不能只表示高尚的义愤。应该看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要求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有它的必要性、合理性。我国集权政治的形成,渊源有自。早期的国家是在氏族社会解体不彻底的情况下产生的,恰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古代东方国家是在联系各个个人和集体(公社、氏族)的脐带尚未割断时出现的。因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长统治便流传下来,这在政治上的折射就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统治。同时,远自夏朝开始,一直到明清为止,我国中原地区农业定居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处于较量、斗争之中。为了有效地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必须有一套强大的军事体制,有许多准军事措施,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征调徭役和力役,要有高效率的行政——军事系统。而要办到这一切,除了实行中央集权,别无他法。因此,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既是我国民族生存的护法神,又是社会发展的紧箍咒,不可片面论定其作用。具体到宋代,斯时尚无新生产关系的端倪,北方先有辽、西夏的对峙与扰,后有金占据了淮河以北大片土地,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振兴宋王朝,不无合理因素。当时许多著名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朱熹、陈亮、叶适等,殊途同归,都是为此而竭诚竭智,我们不可一概目为反动。
谈到朱熹的政治思想,我们应特别注意到他始终坚持的一种态度。他多次出任地方官,长期生活在民间,对社会问题可谓若指掌,因此论及时弊的话都很概括、严肃、沉痛。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年)崇安大水,熹奉檄行视灾情,并与州县官议账恤事,结果大失所望,曰:“大率今时肉食者漠 然无意于民,直是难与图事!” 12对宋代繁重的赋役剥削,他总括为:“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13此语即使今人研究宋史时也竞相引用。至于当时的法制,朱熹云:“今上自朝廷,下至百司庶府,外而州县,其法无一不弊。” 14尤其是科举,尝曰:“今科举之弊极矣!” 15。但是,在具体施政方略上,他却坚持审时度势,择可为者为之,如云:“圣人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然势不到他亦做不得”,“譬如补锅,谓之小补可也。” 16他认为王安石是德行高而变法不足取,因为变法不成,又招来许多弊端。出于这种指导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如正经界、轻赋径、汰冗兵、尚节俭、改革科举、推广教育等,这些当然都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和时代局限性,但当时若能一一实现,也不乏有利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实际上,朱熹是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政治风度和策略思想,显得较为保守,但也蕴涵着一种稳重风格。
【参考资料】:http://www.historychina.net/wszl/xlxh/2005-05-18/28286.shtml
【兰台使馆,专业的历史团队为您服务!如有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