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老师们的交流中,谈论更多的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心倾听了一些老师的“心声”,记录了一线教师对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在谈论的教师中,很多老师谈到了“概念教学”的尴尬与困惑。研究概念教学,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已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下面仅以“数概念”的教学为例,来对概念教学做一些探讨与阐释。 一、概念教学的误区 调查中发现,目前的概念教学基老,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师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去记忆,然后借助大量的练习去加以巩固。这样,常常看似学生掌握较好,但理解不深,不会灵活运用。如,有的学生能把分数意义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但是不会用分数的意义去解释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只需要分子相加减,分母可以不改变的道理。这样的学生,即使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也只是照猫画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忽视概念间的联系。 每一个数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必须把它们放在一个系统中去看待,去组织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把许多本来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孤立、零星的来教,如同一粒粒散落的珠子,分散、孤立地保存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将珠子串成项链,概念不成系统,便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 教师没有主动地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在变式题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常常表现得束手无策。 4.忽视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 数概念教学必须适合学生掌握数概念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因此,我们在数概念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以它为依据。然而,在实际的芹扰教学中,好多课堂却忽视学生掌握数概念的心理过程,简化或省略这一过程。这样,就将教学建立在了“知识传输”、“概念记忆”的低层次教学之上。 上述误区中的各种现象,在概念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如下: 二、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误区,结合自己对概念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予以关注与尝试。 1.关注知识网络——让概念教学的备课建立在深度研读教材的教材之上 数学教学,自然应以数学内容本身的魅力来感召学生。挖掘教学内容的核心,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便成了有效备课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有效上课的扎实根基。就拿“分数的意义”一课来说,本课设计之前,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把握了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为本课的教学寻得了扎实的根基。纵向来看,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乃至分数的加减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从横向来看,分数的认识和小数的认识与计算、百分数的认识交织在一起。三年级上学期先初步认识了分数,然后在下学期才开始了小数的认识,这与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特性是分不开的。同时,在充分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再来认识百分数,这也与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即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好分数的意义,既是对小数认识与理解的一个补充与提升,更是百分数教学的基础。在把握了上述横向与纵向联系的基础上,围绕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理解这一核心内容,设计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及抽象思维能力。把握知识脉络,寻得教学内容的根,为有效教学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概念比较——促进学生深刻把握概念本质 《教育心理学》指出搏首升,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的途径有以下四点:一是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二是提供变式;三是科学地进行比较;四是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科学地进行比较,作为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生知识概括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进行比较,才能进行及时的抽象与概括,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规律。本课教学中,我就尤其注意这一点,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澄清认识,深化理解,充分发挥了比较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对“量”与“率”比较中,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量”和“率”的理解,是本课设计的重点关注点之一。如何恰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仅靠言语表述是很难澄清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真实情境,即真实素材。教学中,借助课堂生成的素材,及时追问:为何前面分苹果的问题的答案都要带单位名称,而后面的分苹果结果却不带单位名称呢?一语激发学生发现秘密,感受“量”和“率”的不同,为今后学习用分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巧设挑战性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理解走向深入 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德加默也主张“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在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认为,围绕教学重点,巧设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得到基本探究素材后,我连续设计了两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个是:“刚才个数不同的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后,为什么每人分得的却又都是二分之一呢?”,另一个是:“为何前面分苹果的问题的答案都要带单位名称,而后面的分苹果结果却不带单位名称呢?”每个问题,都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它们在深刻思考的基础上,一步步理解核心内容。
旧的教材强调学生对概念的描述基础上理解,掌握、再运用。所以,旧的教材对每个升型概念都做了书面的描述。并且强调学生要记住。所以教师教学重点是讲解概念,忽视概念形成的探究和运用上。
新的教材注重对概念形成的探究和运用,并没有对概念进行书面的描述。新教材处理概念的教学很好,先让学生通过一条列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吵启猜维活动,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过程,是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但是我们教师却因此忽略了对概念总结与概括,这种无终无果的探究,学生依然对概念产生模糊的现象。新教材呢?
一、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概念内涵。
事物都存在有共性与个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等探究过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抓住共性的东西并进行归纳概括,揭示概念的内涵。学生对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如出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学生不难发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二、抓住关键的词,层层推敲,理解概念。
小学的数学概念大多是运用词语加以描述的。所以,只要我们抓住关键的词语,层层推敲,学生就容易理解概念了。
如:梯形这个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个概念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教师就要紧紧地抓住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四边形;(二)是只字。第一层,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不是五边形,也不是六边形,它是一个四边形。第二曾,是在四边形中必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决不允许再有另一组对边平行。这样,学生就很清楚地理解了梯形这个概念。
三、通过反面衬托理解概念的本质一般我们都是用正面方法来揭示概念的本质,但是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在正面的揭示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反面衬托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方成这个概念时,首先,教师可过正面的揭示概念的本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反面衬托的方法,让学生辨别正误,确切的掌握方程这个概念。如
四、比较易混淆概念。
有些概念比较易混淆,学生不易区分,那么我们教师应要善于引导学生弄清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倍数和公倍数,相同点都在倍数,都是数的倍数,都有无数个。不同点在公字,倍数,是一个数而讲。公倍数,那么公字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
再如:化简比和求比值,可以说方法是有联系的,但结果不同,化简比结果仍然是一个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这样学生对概念理解就清晰化,明朗化,在运用上也会游刃自如了。
总而言之,概念的教学在我们教学中占得比重较大,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的不透彻,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定律、法则、公式等。因此,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旁凳际,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