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散文"和"骈文"有什么不同?谈谈唐宋以后"古文"的内涵。

2024-11-13 08:25:2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古代散文和现在的散文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什么韩非子、墨子啊那些人为宣扬自己家的言论写的文章,哲理性强,如《荀子》里的《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书名叫《**子》的一般都是这一类历史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和历史有关的,著作有《战国策》、《左传》、《国语》等,主要写一些历史上哪个哪个贤臣怎样讽谏一类的事情,如《战国策.赵策》里的《触龙说赵太后》等等前者给人感觉象现在的不折不扣的议论文,后者象记叙文,并且夹叙夹议。开始学的时候还真把题材误认为是议论文了呢,后来才知道应该是古代散文。
2、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汉族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回答2:

散文,不押韵,不刻意对偶,而骈文押韵,而且讲究句式的对偶,所谓骈四俪六。

骈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骈”,《说文》谓“骈,驾二马也”.故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义为:“两物并列,成双的,对偶的”.) 其重要文体特征为:从声韵的角度看,行文讲究押运、声律谐美,故音乐感较强;从形式上看,讲究文句的对偶对仗,故尽然有序,给人以形式美.(此外,用字绮丽,辞藻丰富,好用事典).

古文:通常指的是除赋、骈文等 有韵之文外的古代散文.一般不讲究押运、对偶,句法灵活,长短不一.典型代表如:左传,先秦诸子文,司马迁文,唐宋八大家文,桐城文等.

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迹了。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谥为“形式主义”、“唯美文学”,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但近一二十年来,骈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 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

回答3:

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在每句的字数和押韵上非常讲究。因此流传到了后来,人们就只在意其形式,为了达到骈美,而忽视了文章的内容和深度。唐宋八大家,他们提倡古文运动(散文)。所谓古文,是指学习古人言而有物的写作态度,并非返古效之之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