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吴姓的历史
[吴]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老姓包括:兀扎喇氏、武佳氏、乌苏氏、乌苏占氏、乌雅氏、吴札库氏、吴尔锡氏、吴灵阿氏、乌拉氏、吴穆氏、乌尔瑚济氏、乌苏哩氏、乌色氏、乌尔古宸氏、乌尔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乌礼苏氏(达斡尔族)、吴扎氏(索伦)、吴克定氏(赫哲族)、乌恰尔坎氏(鄂伦春族)、乌济奇特氏(蒙古族)、吴氏(汉族、朝鲜族)等。
附:满族吴姓隶属镶白旗
吴扎拉氏(吴氏)
吴扎拉氏又写为“兀喇氏”,取首音吴为姓,祖居长白山,隶属镶白旗满洲,始迁祖忒秋和儿子敦得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在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处,后营子村岔沟和民主二队也是其聚居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姓就是从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今散居于凤城的宝山,蓝旗乡蓝旗村杨木沟,吴家四沟,岫岩的黄花甸,关门山,东沟的黑沟,宽甸的毛甸子等地。按辈排字为:“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参考资料:《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海林宁古塔满族后裔
他们,在400余年前就迁居宁古塔。在400年沧桑岁月中,没有人记得他们曾经立下过的战功,没有人知道他们曾在哪次战斗中流过鲜血,没有人记得他们在荒蛮的土地上有多少遥遥无期的戍守。在400年后的今天,在宁古塔这片土地上,生存着的许许多多的宁古塔满族人后裔,他们以家谱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祖先奋斗的足迹。
傅国库展示家谱
海林镇永安村关志厚家的德合本
追溯宁古塔的历史,要从公元1608年,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市长汀镇旧街)说起。努尔哈赤同宁古塔兵一起击败了呼尔哈路的进攻后,以宁古塔为军事据点,征服东海窝集部。1610年,努尔哈赤派大将额亦都统一了宁古塔路,自此,努尔哈赤在宁古塔派驻军队。
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为了巩固东北“龙兴之地”的基业,不断往宁古塔拨民和安置有战功的八旗官兵及家属,宁古塔的戍守力量不断加强,戍守官员的级别也不断升格,成为东北盛京(沈阳)以北的重镇。顺治初年,旧城内外居民达300余户,八旗官兵近千人。1666年迁至新城后,仍形成了以东旧街、西旧街、杨木林子、哈达湾、卜家屯、沙虎村、邋遢街为主较大的旗屯。据光绪十二年(1878年)《宁古塔副都纺衙门档案》记载,今牡丹江市、海林市、宁安市一带共有旗人2970户。直至今天,海林市仍然是满族聚居地之一。
宁古塔满族家家有谱。因文革破“四旧”的原因,现在能见到的满族家谱均为族人冒险保留下来的,本次采访,仅从众多宁古塔满族姓氏中,记录了有家谱佐证的关、吴、傅、卜、张五大姓氏,也使我们看到了平民们书写历史的脚印。
海林镇永安村瓜尔佳氏(关氏)族谱:此谱于1926年抄写,由现居海林镇永安村村民关志厚提供。瓜尔佳氏祖先属海西女真辉发部,于康熙6年(1667年),奉旨在宁古塔旧镶黄旗第一佐领下当差,赏地敖头村(含现永安村),始祖弟兄两个,大的叫寿塔,二的叫胡西塔,每人4子。8支子女中,有两支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迁到黑龙江齐齐哈尔,胡西塔迁到珲春当兵,第四支现约有470余户,在宁安和海林居住,至今已有17世,关志厚是第四支第14代孙。关志厚的祖太爷(高祖德喜)曾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赏地200晌(铁岭河鬼子沟),其三爷、四爷(名成双、成对)于光绪26年在抗俄战争中阵亡,死在磨刀石。
据史料记载:瓜尔(勒)佳氏,改汉姓关。古老的满洲氏族,是满族第一氏族,排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首位。瓜尔佳本系地名,因以地为姓。金元时期是姑里甸、古里部,明末为古里甲部,后迁长白山讷殷汀为瓜尔、瓜勒佳屯部人。顺治初“从龙入关”,后拨宁古塔。最先来宁古塔的只有一个穆昆(氏族),后分三支,有一支姓瓜勒佳氏,另两支姓瓜尔佳氏,即今海林长汀哈达村关氏;沙虎屯(今海南乡沙虎村)关氏;江龙(觉罗)洼子屯关氏。这就是所说的“三关”。觉罗洼子关氏是宁古塔将军巴海的同宗,康熙十七年迁居吉林。其后又有14个瓜尔、瓜勒佳氏族迁居宁古塔,各立穆昆,均属同宗。
长汀镇哈达村镶白旗乌苏哈里氏(吴氏)族谱:此谱于1942年修写,由现居海林市新安镇的吴德鹏老人提供。按照谱书记载,吴氏的祖先原籍为长白山名为安储拉库地方(现安图)。吴姓的先祖是乌云太钮古录,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春,拨入京旗,从安图拉库到宁古塔地区居住,姓乌苏哈里,隶属于镶白旗。
凤城市是中国满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所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凤城市全市满族人口突破42万,占到全市总人口的71。49%,为全国最大的几个满族聚居地区之一,其前身为凤城满族自治县,后因凤城经济较其他县区还算富裕,所以于1994年撤县设市,成为中国最早的撤自治县为县级市的满族自治地方。(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呵护下,根据有关口头承诺,该市仍然享受部分民族自治优惠政策。)
“长白山、黑龙江,满洲人的老故乡。”这句在满族民间流传的顺口溜,也正说明了满族人自古以来就是白山黑水这片土地的土著居民。当然,当时在辽东地区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也是主要的居民,但是因为明清交战时汉族人大量入关(例如:广宁之战后,“山海关四昼夜不合,军民溃入者旦二百八十万矣”《三朝辽事实录---卷9》。),所以在清朝势力大起之时,满族人口的比例在辽东地区的比例大为增加,并成为主体民族。
清朝建立前后,凤城地区的满族人口始终呈现上升趋势。1638年(清崇德三年)皇太极命舒尔哈齐之子济尔哈朗贝勒率兵由通远堡移居凤凰城,并建立凤凰城城守尉署,随后满族人大量迁入凤凰城,加上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凤凰城已经成为辽东满族的重要聚居区了。1644年,东北满族大部分随主入关,所以此时凤凰城的满族人口有所减少,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逐渐统一全国,为了加强对“龙兴”之地的边防,康熙年间又陆续从关内拨回三军旗人兵丁来凤凰城屯垦实边,因而凤凰城的满族人口再次出现快速攀升的情况。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开始,清廷陆续命京师附近的八旗官兵,带着家眷来凤凰城屯田,到1765年,在凤凰城驻防的八旗满洲兵529人,八旗蒙古兵94人,八旗汉军34人,巴尔虎蒙古兵48人(他们自称凤凰城的第九旗,是当时凤凰城地区满族人的忠实朋友。),总计705人。到清朝后期,凤凰城的的满族人口已达36000人之众,其中男21300余人,女14700余人。
凤凰城的满族有佛满洲、伊彻满洲、包衣满洲、汉军八旗、蒙古八旗、锡伯八旗以及朝鲜国归顺清朝的文氏等等共同构成。佛满洲大多系长白山女真人后裔,他们大多数是“从龙入关”后又被直接或者间接派回凤凰城驻防的;伊彻满洲原来居住乌拉(今吉林市附近),康熙十七年携家属万余口到盛京,后来其中一部分被派到凤凰城并遍入八旗;包衣满洲大多是清朝入关前的被俘者,他们大多在盛京的内务府当差;汉军八旗的来源有三:一部分是以前就世居凤凰城的汉族人(汉化女真);一部分是从清初从山东迁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先从云南到山东再到凤凰城的;蒙古八旗以及锡伯八旗也有很多,但是分布不是很明显所以这里就不介绍了,而朝鲜国归顺清朝的文氏其实是朝鲜国的翻译通使,因为后来留在了辽东所以就被政府纳入满族了,成了后来的文氏满族人。
凤凰城佛满洲有:富察氏,隶属正白旗希力杭牛录,住边门;佟佳氏,隶属镶黄旗,住凤凰城北发箭岭后;那拉氏,原本隶属正黄旗,后来到凤凰城时改入正白旗;纽钴碌氏,住鸡冠山四台子郎家堡子;伊尔根觉罗氏,住凤山经济管理区大隈村赵家堡子,隶属正蓝旗三起四扎兰傅昆牛录;另外,赫舍里氏一族分出三大族,康姓隶属正黄旗,而赫、张两姓则隶属正白旗。
凤凰城伊彻满洲有:杨氏、陈氏、吴氏,住凤凰城东砬子沟。
满族吴姓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满洲人的祖先肃慎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后来,肃慎人的后代移居到长白山以北的地区,成为了女真人的分支。随着女真人的崛起,他们逐渐掌握了辽东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大权,形成了一个以建州女真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女真人开始使用汉姓吴,这是满族吴姓的起源之一。
满族吴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锡伯族。据史书记载,明朝末年,锡伯族人居住在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以北的地区。清朝建立后,锡伯族人被编入满洲正白旗,并被派往新疆地区进行屯田。在那里,一些锡伯族人融合到当地维吾尔族中,形成了察合台语系的民族。而另一部分锡伯族人则保留了原有的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今天的锡伯族。在这部分锡伯族人中,有一些家族使用汉姓吴,他们的后代现在仍然居住在新疆和东北地区。
此外,满族吴姓也有一些来自朝鲜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分支。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居住在满洲或新疆地区,有些家族在使用汉姓吴。
总的来说,满族吴姓的家族史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民族和地区的融合。现在,满族吴姓的后代分布在中国各地,有些家族仍然保留着满族文化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