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按照政府的指令和计划发展,最终保证经济计划的完成,工业化和集体农业化就是迅速提升苏联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最快的捷径。但同一时代的西方国家,都是按照市场需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政府几乎不加干预,然而市场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20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经济停滞阶段,最终爆发了经济危机。所以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能使苏联在短时间内赶上了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任何经济政策和手段都有他的两面性,比如计划经济也有的他的严重弊端,其中最为致命的就是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苏联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了轻工业、民用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国家似乎富了强大了,但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因此有所改善,所有这些都最终制约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所以说又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不知道这样回答你能理解吗?如果需要深入分析请注意我上新课时进一步的解答或开学后我们就此问题再做进一步讨论。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为了把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
来,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
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它的政治基础是
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
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以史实为依据进行思考,应怎样正确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
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
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
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是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
作用。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这种体制之下取得的。但是,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
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随着斯大林在苏联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
前提高,到30年代,对他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1929年,苏联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称颂斯大林是活着的列
宁,甚至不惜歪曲事实颂扬斯大林的功绩。个人崇拜之风越演越烈,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思潮。斯大
林被本为神明、真理的化身,当作偶像顶礼膜拜。1938年,经斯大林亲自审定,出版了《联共(布)
党史简明教程》,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定下来。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是与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分不开的。个人权力过大,缺少监督机制。此外,还有其社会经济基础和认识根
源,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当然,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原因。
当个人崇拜的风气盛行时,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作法,对苏联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
极影响。例如,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化的理论,造成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
化。1936年至1939年间,苏联进行了大清洗运动,大批无辜的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
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和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简单说,就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决议》指出:“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认识上取得重大突破。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提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这是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的新认识。 通过落实改革举措,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加快,市场作用大大加强,全国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