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为了满足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同时劳动也决定了产生语言的可能。锻炼大脑,促进思维;手脚分工,直立行走,使得发音器得到改造,具备说话的能力。 2、语言的发展 A、语言要素的演变(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演变)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系统。各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不平衡。词汇出在经常变化中。语音和语法变化慢。 社会发展推动了语音发展,这是外部原因,至于语言系统本身如何发展,则是由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决定的。语音是物质外壳,词汇是建筑材料,语法是组织规则。组成语言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处在一种相互制约而又统一的平衡状态。语言系统本身处在变化过程中,例如:古汉语是单音节词占多,现代汉语就是双音节词占优势。 B、语言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语言是以交际工具的身份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语言发展的动力;总之,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或说是两大规律。 C、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方言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有两个概念,一是地域方言,一是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全面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不同群体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的特点)的一种标志。不同的行业用语(包括科技术语)是社会方言在词汇上的表现,黑话是特殊的社会方言。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它是一个社会(比如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通常共同语总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之间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国语”。 D、世界语、混合语、方言和共同语、口语和书面语、文学语言 语言接触最常见的形式是词语的借用。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洋泾浜语”和“混合语”是语言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产生的一些特殊现象。“洋泾浜语”也称“皮钦语”,它是一个社会的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音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洋泾浜”通常只有口头形式,结构上不稳定,一般用于跟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来学习使用。 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社会采用,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并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和继承,即变成“混合语”或称“克里奥耳语”,在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口头中扎下根,扩大词汇,严密语法。 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于1887年创造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采用拉丁字母书写,语法只有十六条规则。 口语是语言的口头形式,是说出来给别人听的;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有了文字后才有书面语。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目语的一种物质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 文学语言是加工过的,即规范化了的书面语。
语言是人们用以交流思想的符号体系,人们要表达和交流思想,自然离不开语言,但是人
们在自己的大脑内进行思维以及思维后形成的思想是否可以离开语言呢?无论就人类种系的发展,还是
就个体的发展而言,语言和思维是否同时产生?如果不是同时,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语言和思维
是否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如果有,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互影响?是什么样的影响?语言在思维的形成中有些
什么作用?围绕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个问题,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长期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下面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传统的“统一论”。认为语言和思维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不存在脱离开
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开语言的思维。这种统一论中,最有代表性、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语言是
人们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的思维工具,人们不仅在交际时使用语言,就是在进行思维时也要用语言。因此
这种统一论的观点也常被称为“工具论”。由于他们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
定要分出先后,那应该是语言先于思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法国的笛卡尔,德国哲学
家赫德尔,甚至于20世纪初的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语言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语言,离开语言就无思维可言。这种观点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界影响很大。
统一论的观点似乎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同时也只有人类才有思维,也说明了在儿童身上所
看到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智力的发展相平等的情况。但统一论解释不了一系列常见的现象,如说话过程中常有不合语法的现象,人们在说话中常感到某些词似乎就在嘴边,可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仍能把听到的某人的谈话大意复述出来,但却不是原话。
这些现象表明,持统一论的人忽视了非语言思维的存在和是否在在着先于语言的思维活动的问题。后来也正是这个问题成为众人争论的焦点。
应该说,动物之间的鸣叫呼应已经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不过还不是语言。逻辑思维和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社会形成后交流的需要,所以,它出现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
那人类社会何时形成?答曰:人类一产生,人类社会也随之出现,因为人类不可能单独脱离动物界,而是以“原始人群”的形式脱离动物界的 ,“原始人群”内部需要交流,随着活动的日益复杂,从简单的鸣叫逐渐发展为成音节的语言。最早的语言便这样产生了。与此同时,人类的发音器官也在不断发育和完备。
根据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我国早在距今70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就已经有了简单的语言了。这是从他们的发音器官的解剖形状得出的结论。(更早的“元谋人”只发现两颗牙齿,还不足以作出有无语言的判断)
很久很久以前,当人类的祖先还没进化成人和类人猿的时候,它们就慢慢开始群居,并且形成一定组织。这个组织中,一部分进化成人类,一部分进化成类人猿。因为人类的大脑较为发达,所以在组织之间沟通交流的时候,人类就想制造一种符号来方便交流。于是乎,语言产生了。
人类的语言是从人类的社会活动(生产、生活、感情和信息的交流等)中产生的。不同地域的人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