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遗址
凤凰岭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巅峰75米,由五个馒头形大土丘组成,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300余米。其五个土丘已有三个被整平为农田,后存两个。1982年5月,铁十四局在此处购土,修筑兖(州)石(臼)铁路沂河东段路基,挖土时发现墓葬。临沂地、县文物管理部门及时组织人员对其进行发掘清理。是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又冒着严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发掘的常规,抢救发掘凤凰岭遗存。通过大面积科学挖掘,先后清理战国至汉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壶、钵、铜镜、五铢钱等。另有8个乐舞、杂技俑,塑雕精致 ,栩栩如生。在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东周墓。墓呈方形,面积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组成,有车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无棺的骨架,乃系奴隶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个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编钟一套计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张,簇镞1宗,舟、献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长的一把矛达3.09米。在凤凰岭遗址中同时还出土地许多细石器,并发现了多处用火遗迹,这些细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大类,器形繁多。大多数以传统的间接打法制成,具有典型的细石器特点。细石器在山东省乃首次发现,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单独文化,存在于距今约有1至2万年前的中石器时期。这一发现,填补了鲁南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原始农业的空白。
泉上屯遗址
泉上屯遗址位于河东区汤头泉上屯村东,西南距临沂城30余公里。村西有汤河流过,西北倚汤山,是片依山傍水的河旁台地。遗址东西宽750米,南北长约1500米,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呈梭形土状堆积。其东约1500米处有一南北向蜿蜒起伏的低山,群众称"长虹岭",属沂、沭断裂带小构造形成和丘陵,以侏罗纪、白垩纪的紫红色砂岩为主,而遗址座落在沂、沭两河之间的分水岭上,由冲积形成。
就泉上屯遗址在中国考古学的地位看,应属华北中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系统,与黄河中、上游地区大荔沙苑、沁水下川、许昌灵井及河北黄骅等地的细石器文化处在大致同一发展水平上。就山东地区而言,泉上屯是中石器时代屈指可数的重要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空白,衔接了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缺环,从而使山东史前序列的建立变为现实,解决了建国以来,30多年间山东史前考古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让考古工作者们初步认识了这种新的遗存面貌与形成。
泉上屯遗址在当时是山东省各地除临沂以外均未发现的文化遗存。1992年6月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政府树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现屹立在泉上屯村东。
青峰岭遗址
青峰岭遗址是一处以中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为主的史前居址。它的发现引起了中外考石学界的瞩目,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及鲁南古代发展史有重大贡献。
遗址位于河东重沟镇王、郑田庄村北,东南靠刘田庄,北为养马庄,向东700多米有一条沭河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流过。遗址为红砂土冲积而成的梭形高地,北端偏西,南端偏东。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约57.5万平方米。遗址于1982年12月发现,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峰岭遗址是山东地区继凤凰岭遗址发现之后的第二处大型中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发现文化遗迹、遗物较多,且保存较好的一处遗址。就其遗址保护意义来讲,有助于中石器时代社会形态的研究、 人类进化史的部究、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古气候与植被环境变迁的研究。
青峰岭与凤凰岭等遗址的发现,因其所处的考古学年代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行将结束、新石器时代期文化即将萌出的过渡阶段时间,称为"中石器时代"。按照考古学的命名原则,青峰岭遗址应归属于此前发现的凤凰岭文化。这一次的发现,填补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山东地区中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大范庄遗址
大范庄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相公镇大范庄西0.5公里处,岚济公路侧。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40米,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高出地面6-8米,呈馒头状土丘。土丘上层多周、汉时代遗存,已数遭破坏流失。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汪,发现器物,报告上级部门,随后原临沂县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到此发掘,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发掘工作被迫暂停,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铲、镯、镞、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镞、獐牙、兽牙等。最多的器物为陶器,计725件,主要有夹砂陶、泥质黑陶、夹砂白陶、夹砂红陶。器形大多数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和圈足器有豆和柄镂孔杯。高柄镂孔杯有30件,胎壁极薄,近似蛋壳,故称为蛋壳陶,它是龙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规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样,是古陶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