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上游也好,得寸进尺也罢,殊途同归,追求更好,前者进取,后者贪婪,孰对孰错,难以言明 有一个老人在自家门口的一块空地,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地将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
一名富有的商人,骑马经过此处看到这个告示牌,心想:"此人既要放弃这块土地,我最好捷足先登把它要下来.我是个富有的人,拥有一切,完全符合他的条件."
于是,他叩门说明来意."你真的全然满足了吗?"老人问他,"那当然,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
大道理:得陇望蜀,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是富有的人,其占有欲也越强烈.人世间的痛苦大多都是来自于欲望的不满足--通过物质的快乐企图来满足精神的快乐是不快乐的.
朋友:人都是有欲望的!就算没有金钱当然也会有取而代之之物!得到了 总想再得到 怨天尤人!这就是人!没有假设
没有如果!现实的世界、培养出现实的人!
宏观的来说,不满足可以让人前进让社会进步,让科技发展,看对于什么而言满足,比如你对于老古代你对于弓箭狩猎生活就满足那就没有了火药就没有了如今的火箭飞船更没有了如今的电没电了请问还有什么能留下呵呵,如果如今的人离了电估计没法生活,和回到古代没区别,其实每个人都不满足身边的事物都在努力去改变,但是有的能力有限,有的有心无力,总之是天时地利人和很多因素,不同的领域都有人才,都在发挥自己的能力,少了谁都不可以,其实什么时候都是双面的,有利就有弊端的,利益大与弊端就是正义,相反就是人们所看到的邪恶,其实就看你自己怎么去看了,有的人为了一毛钱和人打大出手,有的人挥金如土,每个人心里的满足不同所以读一事情的结论就不同,贪婪无罪,累是为了明天更美好,呵呵那就是人的向上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不满足呵呵.一个人,贵在自知,贵在知足,贵在量力而行,贵在适可而止.我喜欢“知足者常乐”这句话.过分苛刻要求自己与要求别人,肯定是一件对己对他人的一种不认同感.所谓知足,是种平和的境界.所谓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知足者常乐.不是说这个人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而是说这个人懂得取舍,也懂得放弃.懂得适可而止.生活在尘世,又有什么比知足者常乐更让人觉得珍惜的事呢?只是浮华世界,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体会知足者常乐的意境.理由又很简单.市场的多元化,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物质的多元化.尽管物质与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是很多人已经被同化了.灵魂与精神的一种同化.使人性变得贪婪,自私,残忍.变得不可一世,利益权利第一.很多人丧失人本身的道德底线.最后成为阶下囚.正因为这些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越来越差.最主要还是彼此价值取向的差异.所以有些人很难真正融入彼此的内心世界,这也在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本性遗留下来的一些无法共识的差距.我欣赏知足者常乐的人,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淡然之美.懂得享受工作与享受人生的人最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自知与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每天都存在着很多诱惑,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苦苦追求,何时尽头。
满足现状
今天坐在这里,我还能穿得漂漂亮亮的,我还没有缺胳膊少腿的;今天我还能吃得下、睡得着,我应该很满足了。过去看到很多女孩子,长得蛮漂亮的,就是笑的时候用手把嘴巴遮住,原来是因为她有一口黑牙,很难看。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没有好好地照顾好自己啊。不要让自己不好的习性来伤害自己,这是师父告诉你们的。
人生苦短,人生很渺小,我们为何要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无谓的烦恼当中去呢?烦恼之后,不就没了吗?为什么还要去烦它呢?有什么好烦的?更何况这些烦恼本是空中的云雾。师父告诉你们,烦恼是空中的云雾,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上午有,下午就没有了。很多烦恼,当你烦的时候,它是真的有点恼人,但是烦过了,你就不会气恼了。
所以,不是烦恼在影响着我们,而是我们去执著烦恼。好好记着这句话,我放不下,我就执著在这个烦恼里面了,对不对?家里吵架,两个人吵架,每个人执著于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把它处理好,会造成自己和别人的烦恼,这也叫因果,道理就这么简单。
要懂得,我们人如果执著,烦恼会来找我们。一发脾气的人马上烦恼就来了,一骂人的人脾气就来了,一想不通,脾气就来了,来了之后又觉得后悔了,后悔自己刚刚对老婆讲话的那个样子,接下来看都不敢看她了,还假装问,明天你还去干吗干吗的,这不是废话吗?找什么话讲啊?早知如此,根本不应争吵。
要学会每当妄念生起,或者想了不该想的事情,或者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就经常问自己,如果你在人间只能活三个月,而且很快会死去,你还会无法控 制你的杂念和你的习性吗?听懂了吗?想想自己很快要死了,如果地 震中你死了呢?如果飞机失事,你走人了呢?你还会有什么杂念?你还会说我一定要怎么样吗?我就是这习惯?我就要这样?
师父讲给你们听,你们现在是学佛的人,如果你们不学佛的话,你们这些孩子也是很麻烦的。你们有些女孩子用惯了这个东西,我一定要用,半夜里商店关门了,还一定要爸爸妈妈去买,这类事情你们过去没有过吗?这些都是矛盾,这些都是麻烦啊,学会控 制自己的习性才能更好地修行。
人要停止妄念,视烦恼为过眼云烟。要把烦恼看成跟云烟一样的,过一会儿就会散掉。要懂得,活着就是要为死后做准备。这句话你们好好听,虽然不是太好听,但是这是事实啊。你活着的时候就是为自己死后在做准备,想想看,你活得能永久吗?所以,活着是一个预备学习的过程。活着的时候要拼命学习,学佛 学 法,要拼命地准备好,以后死了我要到哪里去,就是给你这么一段短短的人生,让你准备考大学的,是否考得上就在于你最后的考 试当中,没有第二次机会,死后的去处才是你真正要去的地方。你们一辈子都要记住啊,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在哪里都是学佛,在哪里都是进步。
如果你是一个凡夫俗子,你就会执著眼前的事物对自己的影响, “哦, 这个事情对我有影响吗?不关我事” ,你就开心了;“这个事情对我有影响”,你就执著了。对不对?人就是无法看透人间的本质,你看不透人间的本质,你等到死亡临近的时候,你才开始恐 慌啊。你们现在看透了?看透了就不要怕死亡了。当死亡临近的时候才开始好好地念经, 一切晚矣, 以后才学, 有什么用?咬咬牙,说放就放,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放得下,只是你愿意不愿意放下。师父讲的这些人生的东西,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学。
我们人活在世界上,因为有累世的习性,就是过去生中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再加上这辈子几十年的习惯,怎么可能在人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完全消除业障呢?要完全消除可能吗?
很多人说,最后“一念阿弥陀佛”就上去了,问题是你最后的时候能不能念?因为你在痛,有些人已经昏迷了,你还有 意识念“阿弥陀佛”吗?对不对?那个时候没有用啊,想都想不起来了,痛得脑子里忘记这个,又忘记那个,怎么想得起来念“阿弥陀佛”?这个“一念”实际上就是你功课最后考 试的成绩。那么为什么人家能够最后一念“阿弥陀佛”就上去呢?因为人家一辈子都在念啊,所以最后一念就上去了,是这个理论啊。而不是说,你平时不念,到了死的时候一念就能够上去。可那时你已经接氧气了,你的嘴巴都张不开了,你已经昏迷了,你还能念“阿弥陀佛”吗?
师父告诉你们,菩萨一再给我们机会克服自己的毛病,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要念经的原因,但我们没有把机会抓 住,还是在人间的六道当中轮回啊。你们说是不是?过去有个小偷偷东西被警 察抓起来了,痛 哭 流 涕地说不再偷了,后来又偷了,又被抓到,又不偷,后来又偷,后来只要警 察抓到他,先不让他讲话,直接把他先关进去,因为他是惯偷,就这么简单。你们现在在人间做坏事,做了一个坏事又轮回再做,做了一个坏事又轮回又做,你们就是惯匪啊,你们就是不珍惜菩萨给你们的每一次机会,道理就是这样的。不改正毛病,就会轮回,要想改正,就要靠我们积极的力量和坚韧的毅力。
普贤菩萨曾经讲过十六个字,对人间描述得非常好,“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这一天已经过了,今天过了一天,你的生命又减少一天,你们是不是更靠近棺 材一天了?不要自己骗自己,这是天理啊。“如少水鱼”,就像一个鱼缸里少了水一样,水一天比一天少,鱼还在里面生活。水越来越少,鱼还在鱼缸里,普贤菩萨说,“斯有何乐?”你有什么快乐呢?你自己知道水越来越少,最后的结局就是水没了,你一定会干 死的,你还有什么快乐啊。你们自己想想,你们今天过了一天,不就少了一天吗?你们应该懂这些人间的道理啊!
知道这些人生道理之后,要常生欢喜心。今天坐在下面,还有师父管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我还能穿得漂漂亮亮的,我还没有缺胳膊少腿的;今天我还能吃得下、睡得着,我应该很满足了。过去看到很多女孩子,长得蛮漂亮的,就是笑的时候用手把嘴巴遮住,原来是因为她有一口黑牙,很难看。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没有好好地照顾好自己啊。不要让自己不好的习性来伤害自己,这是师父告诉你们的。
不管看到别人做善事,或者离苦得乐,你要看成是自己开心的事情,不但要开心,而且要学会帮助别人,这一切要随之顺之啊。师父从今天开始要求所有的弟 子们锻炼自己,看见别人开心,你们要从心里替别人开心,“哎呀,真好,他怎么现在这么好?真开心”。师父就有这样的心,所以,尽量去帮助别人,随之顺之,就是随缘去帮助别人,顺着这个缘分去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