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在小区里玩耍,分享成为了重要课题。可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具有这种精神,因为争抢一个玩具,小朋友们相互争抢,闹得都不愉快。
两个小女孩儿在一起玩得好好的,这时候另外一个女孩儿过来了,本是两个亲密无间的小伙伴,却因为第三方的出现而引发了谁和谁更好的问题,其中一个女孩儿感到被冷落了,非常气愤,表明要和小姐妹“一刀两断”。
春节期间亲戚欢聚一堂,本来欢声笑语的,却因为妈妈抱了舅舅家的小弟弟,引发女儿不满,大声哭泣以示抗议,还说“再也不喜欢和弟弟玩了”……
现实中这种例子特别多,小孩子总是精力旺盛,而且还会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矛盾。大人眼中很幼稚的行为,他们却在一再上演。当孩子之间起了冲突之后,很多家长非要在其中当裁判分清对错,然后让自己或对方的孩子道歉。
结果是这样的矛盾还会发生,孩子间的友谊可能荡然无存,而且孩子还失去了自己处理矛盾的能力。面对孩子之间的“战争”,家长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双赢呢?
当自家孩子和别家娃起冲突时,家长最常见的就是这三种态度,大人态度不同,对事态的发展和孩子的影响其实也是不同的。
1、 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护短
幼儿园临近放学的时候,小朋友们在自由活动,因为争抢一个木马,三个孩子发生了激烈的“战争”。不管谁骑到木马上去,另外两个孩子就会合力把他拽下来。混战中一个孩子被拽倒在地,恰好被赶来接孩子的家长看到了。
宝妈一看勃然大怒,一边对老师兴师问罪,一边对另外两个孩子大声呵斥。其中一个孩子表示,他也被拽下来过,脑袋还摔了个包,还指着让这位宝妈看。宝妈怒气更大了,认为熊孩子这是在逃避责任,忍不住上前推了他一下。
宝妈的这个举动过于突然,三个孩子一下全蒙了,哇哇大哭起来。随后另外两个孩子的家长赶到,三个家长骂作一团,大有动手打架的意思,火药味很浓。其他家长各种拉架和劝说,老师一直在赔礼道歉,可怜了三个孩子,在旁边哭得泪水涟涟。
▼影响:家长一味护短的结果,是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双方或多方激战,受伤的其实是孩子。这样做一来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矛盾;二来也会养成孩子或骄纵或懦弱的性格,要么是看到有大人撑腰暴力举动变本加厉,要么是被父母的言行给吓到了,感到是自己引发的矛盾,变得非常内敛,不敢再“惹事”了;第三点,家长大打出手,无形中也断送了孩子间的友谊。
除去案例回到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之间的摩擦特别常见,有的时候并非恶意伤害,而只是玩耍和打闹。有些玻璃心的家长,常以恶意擅自揣测孩子的举动,甚至上升到“素质和教养”的层面,生怕自家孩子被欺负了。
2、 彰显“涵养”,一味指责自家娃
朋友带孩子来做客,小峰妈妈盛情款待。本来两个男孩玩得好好的,可是小弟弟非要玩限量版的海贼王的玩偶,哥哥不给他,双方闹得很不愉快。朋友说了一句“小峰这么小气呢?弟弟可不常来玩啊”,这让宝妈感到非常难堪。
宝妈连忙从小峰手里抢下了玩偶,塞到弟弟手里,还指责小峰说:“你要学会让着弟弟,也要学会怎么招待客人,你刚才这么做很不对,快和弟弟道歉!”小峰脸涨得通红,憋出一句:“他想玩什么就玩吧,我不玩了。”随后自己走进卧室大声地关上了门。
等到朋友走后,连续几天小峰也不爱和妈妈说话,这让妈妈感到很恼火,她认为玩偶都是自己给孩子买的,她有权利让小峰分享一下吧,而且小峰还爱记仇,这太不好了。
▼影响:事实上,朋友家的小弟弟只比小峰小半岁,两个同龄孩子之间的冲突,妈妈一味指责自家孩子,强制分享,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物权意识。小峰能意识到“这是我的,并且我不愿意分享”,其实是自主意识在发展,家长应该好好引导,而非强制执行。
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会觉得父母偏袒他人,不爱自己,从而变得非常无助和气愤,不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
3、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冲突
夏季天气炎热,姑姑带着女儿美美和侄女小贝去海边游玩,两个女孩儿堆沙堆玩得特别开心。美美用沙堆堆出了一条美人鱼,看上去非常形象逼真,可是小贝却走过去一脚踢坏了美人鱼的鱼身部分,两个孩子为此闹起了别扭。
小贝“恶人先告状”,和姑姑说姐姐不理她了。姑姑则告诉小贝,你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见到姑姑撒手不管,小贝有些生气。过了一会儿感到无趣的小贝主动和姐姐示好,美美也接纳了小贝,两个女孩儿又高兴地玩了起来。
▼影响: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间的战争来的快,去的也快。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不仅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还能让他练习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当然这对于3岁前的小朋友还很有难度,需要家长帮助。
家长要如何应对孩子的社交冲突?在以上三种家长常见的做法中,最后一种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但要认清的是,这需要视孩子的年龄来实行,是有条件限制的。而且鼓励孩子自主解决争端,并不是撒手不管,家长适当的引导很有必要。
1、 安抚孩子的情绪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情绪肯定会有变化,有的是愤怒不已,有的是暴躁不安,还有的委屈难过,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住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不要让孩子在冲突过后心灵遭受第二次暴击,这是最该做到的。
2、 倾听孩子的讲述
小孩子在冲突之下很难保持镇定和理性,家长应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父母要学会倾听,让孩子把整个事情尽量清楚地描述下来,其实在描述的过程中孩子就已经在分析了,也知道自己和对方的对错所在,整个人的状态就会稳定下来。
3、 让孩子拥有一颗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将心比心”。父母应引导孩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看待问题,理解彼此的情绪和矛盾所在,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拥有一颗同理心,绝不是让孩子变得懦弱或者一味屈从,这点家长要注意。
4、 鼓励孩子承担责任
如果意识到自己有错,家长应鼓励孩子去自己承担责任,比如归还抢别人的物品,和小朋友真诚地道歉,或者改正自己的坏习惯等等。思考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行动。不能让孩子只是想想而已,那样下次他还会再犯。
5、 感到危险时“逃跑”
不管什么原因,如果对方过于强大,并且试图用暴力解决问题时,孩子要审视一下周围有无可助力的人,如果没有,果断“逃跑”。安全第一,逃跑并不可耻,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总之,面对孩子的冲突,家长的三种做法高下立判,家长要辅之以必要的引导措施,才能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