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黄旗在旧时的满族是什么地位

镶黄旗。正白旗在旧时的满族是什么地位,我要知道
2024-12-04 07:34: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一为富察氏,此亦为外戚。

扩展资料:

一、历史信息

镶黄旗是清代八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与“正黄旗”、“正白旗”并称上三旗。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后来又在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设置镶黄旗。

清末时的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皇后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清代著名将领僧格林沁,名臣和瑛都是镶黄旗人。镶黄旗现有人口约33000人,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人口约为15800人。

二、主要姓氏

A.爱新觉罗氏 阿穆拉氏 阿舒里氏 阿鲁特氏

B.巴牙喇氏 巴雅尔氏 毕鲁氏 拜都氏 布尔机氏 博尔济吉特氏 [1]  博尔济锦氏

D.大佳氏 戴佳氏 多拉尔氏

E.鄂穆它氏 鄂尔葛氏 鄂岳氏 鄂诺氏 鄂讷氏 鄂溪托氏 额素礼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费莫氏

G.郭武尔氏 郭络罗氏 郭贝尔氏 高佳氏 瓜尔佳氏 瓜勒佳氏 噶吧喀氏

H.赫舍理氏 和色理氏 洪伊里氏 洪络氏 辉发那拉氏

J.觉罗氏

K.喀尔拉氏

L.禄叶勒氏 刘氏 李佳氏 喇库勒氏 勒第氏

M.穆奚氏 马佳氏 孟鄂罗氏 蒙古里氏 墨尔迪勒氏 墨尔哲勒氏 莫尔济勒氏

N.钮祜禄氏 纳喇氏 尼马察氏 宁古塔氏 那拉塔氏 那穆都鲁氏

Q.奇特拉氏 邱氏

S.萨尔图氏 萨哈尔察氏 萨哈集里氏 萨克达氏 萨马拉氏 石莫勒氏 舒穆禄氏

T.佟佳氏 陶佳氏 托和罗氏

W.完颜氏 乌雅氏 乌扎拉氏 卫氏 温彻亨氏 吴查喇氏 吴讷虎沁氏 吴尔古宸氏 翁果尔金氏 稳赤亨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里氏 伊图马氏 伊拉礼氏 岳诺托氏 叶赫那拉氏 彦扎氏 俞窟里氏 音佳氏(殷佳氏)

Z.章佳氏 张佳氏 扎库塔氏 扎拉里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镶黄旗

回答2:

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一为富察氏,此亦为外戚。

扩展资料

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后来又在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设置镶黄旗。

清末时的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皇后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清代著名将领僧格林沁,名臣和瑛都是镶黄旗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镶黄旗

回答3:

  镶黄旗是指满期八旗中的一旗。
  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各旗驻地管理也极严格,不许杂厕。清朝统治以满族为主体,“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别很大,满、蒙、汉八旗之间的差异更大。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

其余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正黄、镶黄、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为15万人。

下五旗则指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关外征战时,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位高势尊,下五旗则是由各旗旗主带领,和皇帝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政治地位较“上三旗”低下。

满族的八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要从牛录制说起,牛录之意为大披箭,牛录是女真人从事军事、狩猎的小行动集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东北的女真部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后来努尔哈赤为适应军事的需要,沿用“牛录”的名称,指导它发行成多种作用的组织。1601年,努尔哈赤改“牛录制”为固山制,固山是满语的音译,是旗的意思,这时他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准备发兵统一海西、哈达、叶赫各部落。这时只设立黄、白、蓝、红四个旗,后来兼并其他女真三部后,各部落纷纷来降,牛录增多,努尔哈赤在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人立为一“牛录”,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汉译参领),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汉译都统)。原旗有黄、白、蓝、红,此时扩充为八色,即为现在的八旗。八色为:正黄、正白、正蓝、镶黄、镶白、镶蓝、镶红,这就是后来通称的满州八旗。入关后满洲八旗兵力明显不足,故又将降服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后来又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八旗制度在清朝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后来又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称正黄、正白、镶白为上三旗,另五旗为下五旗。旗下之民称旗人,就是后来的满族,所以现在的满族不只是女真的后裔,还有很大一部分汉军的后裔,所以,满族人才有“不分满汉,但问在旗”的说法。

回答4:

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各旗驻地管理也极严格,不许杂厕。清朝统治以满族为主体,“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别很大,满、蒙、汉八旗之间的差异更大。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

其余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正黄、镶黄、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为15万人。

下五旗则指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关外征战时,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位高势尊,下五旗则是由各旗旗主带领,和皇帝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政治地位较“上三旗”低下。

满族的八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要从牛录制说起,牛录之意为大披箭,牛录是女真人从事军事、狩猎的小行动集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东北的女真部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后来努尔哈赤为适应军事的需要,沿用“牛录”的名称,指导它发行成多种作用的组织。1601年,努尔哈赤改“牛录制”为固山制,固山是满语的音译,是旗的意思,这时他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准备发兵统一海西、哈达、叶赫各部落。这时只设立黄、白、蓝、红四个旗,后来兼并其他女真三部后,各部落纷纷来降,牛录增多,努尔哈赤在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人立为一“牛录”,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汉译参领),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汉译都统)。原旗有黄、白、蓝、红,此时扩充为八色,即为现在的八旗。八色为:正黄、正白、正蓝、镶黄、镶白、镶蓝、镶红,这就是后来通称的满州八旗。入关后满洲八旗兵力明显不足,故又将降服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后来又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八旗制度在清朝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职能。后来又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称正黄、正白、镶白为上三旗,另五旗为下五旗。旗下之民称旗人,就是后来的满族,所以现在的满族不只是女真的后裔,还有很大一部分汉军的后裔,所以,满族人才有“不分满汉,但问在旗”的说法。

回答5: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